设置

关灯

第五百六十七章 新进士(第2/3页)

    曾经依附过颖王的人,到底还有谁。

    皇帝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会迟迟没有给堤坝案结案,所有犯人都还在牢里,除去中途死了的人,没有人被判决。外界不明真相,已经有许多议论了,大理寺、刑部以及所有参与审案的人员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可是皇帝还没满意呢,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而那些迟迟不肯开口的犯人还很嘴紧,他们虽然未必受得住大刑,可是他们身后还有家族,为了护住全族上下,他们必须要闭紧了嘴巴。

    因为贪腐渎职而被处死,跟被卷进谋逆大案里头,后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只会罪及本人,顶多是家眷受连累,但若有亲友族人援手,日子还能过得;后者却是全族一起倒霉,那就真真是完全没有希望了。也曾有人想过,如果能跟皇帝做个交易,换取自家活命,也不是不行,自己也能少受些苦楚。可是皇帝曾经许诺过不追究附逆之人,如今却要赶尽杀绝,他们能冒险去相信他吗?局面就这么僵持住了。

    皇帝心里正烦躁呢,忽然发现今科贡士们的殿试文章里,居然有那么多人提到堤坝案,他心里那根敏感的神经就发作了,担心这里头会不会有颖王余孽的手脚,故意借贡士们来试探他?他派了人去打探,没想到探子们回报,说有那么多的贡士关注堤坝案,是因为明知书馆里挂着两幅南汇港的画,书馆里的人也经常在议论堤坝案。

    以明知书馆如今在京城的名声与地位,本地的读书人常去就不必提了,外地来的读书人到了京中也肯定要去看一看的。无论是自己借阅书本,还是跟其他读书人交流,都是常事,期间难免要提到这个热门话题,况且那两幅《南汇繁华图》与《南汇灾后图》,也令看过的人印象深刻。贡士们会在应试文章中提起堤坝案,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皇帝一听是这个原因,就知道自己是想多了。别家还罢了,明知书馆之主建南侯府却是绝不可能跟颖王逆党有勾结的。没有赵家祖孙,他连性命都未必保得住,更别说是登基为帝了。天下谁都有可能附逆,独赵家不可能。

    赵家祖籍奉贤,就挨着南汇,去岁也曾遭受潮灾侵袭。赵家族人也好。建南侯府的郡公夫人张氏与大姑娘赵琇也好,都曾参与了救灾,再加上赵玮也参与了堤坝案的审理,赵家人因此对案情格外关注,并不是奇怪的事。他家以此教育前来书馆的学子们,要为官清廉,尽责爱民。也是应有之义。皇帝不好埋怨什么。反而还对那两幅画有了兴趣,特地命身边的内侍前往建南侯府,要赵玮把画送进宫来让他看一看。

    赵玮照做了。皇帝在乾清宫里欣赏着两幅画。啧啧称奇,问赵玮:“此画到底是谁人所作?这‘明知堂’的落款,恐怕不是不相干的人能署的吧?”

    赵玮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敢隐瞒圣上,这两幅画是微臣妹妹亲笔所作。只是闺阁丹青。不好轻易叫外头人知道,便署了这‘明知堂’的款。微臣妹妹还翻译了一些洋文书籍。收入书馆之事,俱都是以此为名。”

    皇帝十分惊讶:“朕在太后处也曾见过你妹妹的画作,当时只觉得她颇有灵气,万万没想到。她还能画出这样的画来!”而翻译洋书,就更不容易了。不过这对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朝中的译官品级本就不高。只是赵琇这样一位闺阁千金能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