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悟道(第3/8页)

    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