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章 机会终于到来(第3/6页)

    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人,一个他搞不定,另一个他整不死。

    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既然刘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被这两位仁兄搞定,整死。

    先说说这个搞不定,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做杨廷和。

    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现在也该轮到这位猛人上场了,他已经在后台站了很久。

    我们经常把很小就会读书写字、聪明机灵的小孩称为神童,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杨廷和就是一个超级神童。

    杨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就会发现杨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项惊人的纪录——考试纪录。

    杨廷和小时候实在太过聪明,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搞得人尽皆知,当地的教育局长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浪费国家纸张资源,于是大笔一挥直接让他去考举人。

    中国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诞生。

    成化七年(171),杨廷和第一次参加四川省乡试,就中了举人,这年他十二岁。要是范进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情,只怕是要去撞墙自尽的。

    第二年,十三岁的杨廷和牵着他爹的手,到北京参加了会试,同期考试的人看到这一景象,倒也不怎么奇怪,只是聊天的时候经常会问他爹:

    “你考试怎么把儿子也带来了?”

    事实证明,中国到底是藏龙卧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杨廷和到了全国就吃不开了,这次考试名落孙山。可这位杨兄实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进了国子监读书,放话说,不考上就不回去。

    杨廷和就这样待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后他中了进士,读书期间还顺便勾走了他的老师、国子监监丞黄明的女儿。

    六年时间不但解决了工作问题,连老婆都手到擒来,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后杨廷和的经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二十岁被选为翰林,二十一岁翰林院毕业,三十二岁开始给皇帝讲课(经筵讲官),四十三岁就成为了大学士。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坐上了直升机。

    到了正德二年(1507),刘健和谢迁被赶走后,他正式进入了内阁,帮整天玩得不见人影的皇帝代写文书,当时的圣旨大都出自于他的手笔。

    杨廷和不但脑筋灵活,人品也还不错,他很看不惯刘瑾那帮人,但又不方便明讲,有一次给皇帝讲课时,他突然冒出来这样一句话:

    “皇上应该学习先帝,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国家才能兴盛。”

    朱厚照哪有心思听课,嗯嗯两句就过去了。

    这句话从朱厚照的左耳朵进去,从右耳朵飞走了,却掉进了刘瑾的心里。

    小人不就是我,贤臣不就是你吗?

    这就是刘瑾先生的对号入座逻辑。

    他勃然大怒,连夜写好调令,把杨廷和调到南京当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哪有什么事情做,只是整天坐着喝茶,这种调动其实就是一种发配、打击报复。

    可是杨廷和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刘瑾的意料。

    这位仁兄接到调令后,一点也不生气,乐呵呵地收拾东西就去了南京。这下子刘瑾纳闷了:这杨廷和贬了官还高兴,到底盘算啥呢?

    肯定有阴谋!

    刘瑾又用上了当年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