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八章 解脱(第3/7页)

    杨慎飘然离去,解开了这个疑团,他已然了无牵挂。

    他回到了自己的流放地,此后三十余年,他游历于四川和云南之间,专心著书,研习学问,写就多本著作流传后世。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有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评价,因为另外两位仁兄的名声比他要大得多,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与他同一时代,但刚出生不久。

    已经去世的人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永乐第一才子解缙,而尚未出场的那位叫做徐渭,通常人们叫他徐文长。

    能够位居这两位仁兄之上,可见杨慎之厉害。其实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杨慎先生也有些迫不得已,毕竟他待的那个地方,交通不便、语言不通,除了每天用心学习,天天向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事干。

    杨慎就这样在云南优哉游哉地过了几十年,也算平安无事,但他想不到的是,死亡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他。

    因为在朝廷里,还有一个人在惦记着他。

    朱厚熜平定了风波,为自己的父母争得了名分,但这位聪明过头的皇帝,似乎并不是一个懂得宽恕的人,他并不打算放过杨氏父子这对冤家。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终原谅了杨廷和,因为一次谈话。

    数年之后,频发天灾,粮食歉收,他十分担心,便问了内阁学士李时一个问题:

    “以往的余粮可以支撑下去吗?”

    李时胸有成竹地回答:

    “可以,太仓还有很多储粮。这都是陛下英明所致啊。”

    朱厚熜不明白,他用狐疑的眼光看着李时。

    李时不敢怠慢,立刻笑着回禀:

    “陛下忘了,当年登基之时,您曾经下过诏书裁减机构,分流人员,这些粮食才能省下来救急啊!”

    朱厚熜愣住了,他知道这道诏书,但他更明白,当年拟定下达命令的人并不是他。

    “你错了,”朱厚熜十分肃穆地回答道,“这是杨先生的功劳,不是我的。”

    可皇帝终究是不能认错的,这是个面子问题,于是在他死后一年,杨廷和被正式恢复名誉,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朱厚熜理解了杨廷和,却始终没有释怀和他捣乱的杨慎,所以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当他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会问大臣们一个问题:

    “杨慎现在哪里,在干什么,过得如何?”

    朱厚熜问这个问题,自然不是要改善杨慎的待遇,如果他知道此刻杨先生的生活状态,只怕早就跳起来派人去斩草除根了。

    幸好杨慎的人缘相当不错,没等皇帝问起,大臣们都会摆出一副苦瓜脸,倾诉杨慎的悲惨遭遇,说他十分后悔,每日以泪洗面。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才会高兴地点点头,满意而去,但过段时间他就会重新发问,屡试不爽,真可谓恨比海深。

    但杨慎终究还是得到了善终,他活了七十二岁,比他爹还多活了一岁,嘉靖三十八年才安然去世,著作等身,名扬天下。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他那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词,这才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之所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