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160章 【有一种理想叫野心】(第2/3页)

    

    而这个机会,在陈炯明炮轰观音山临时大总统府邸之后,渐渐地浮出了水面。‘国党’已经没有退路了,孙大先生的执政生涯甚至一度需要曹锟去挽救。

    这也是为什么,在曹锟在国会能够享受到足够的支持。这些连当年挟辛亥第一功臣的袁世凯都不曾享受到的。这也是袁世凯自从登上大总统的位子之后,公开拒绝召开国会的原因。试想一个大总统,国家元,但是在国会之内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这样的大总统,与当年被架空的光绪皇帝有什么区别?

    徒有其名,所有的政令都出不了大总统府,反而‘国党’因为在国会内部的议员数量占据绝对数,控制着一个国家的最高人事任免权,立法权和资源分配权等等,等于袁世凯将权力全部交给了孙大先生。

    作为一个强权人物,袁世凯怎么可能答应如此荒唐的条件。

    但是曹锟不一样,孙大先生为了挽回广州兵变给他带来的政治生涯的危机,不得不采取柔和的政治手段,用国会的支持,来换取曹锟对孙大先生合法身份的认可。

    这确实很荒唐,可是在民国出现了。

    两个‘政敌’之间的握手言和。所以说,政治永远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但是张静江的政治眼光远远没有达到政治巨擘的地步,孙大先生能屈能伸的政治韬略没有能够影响到他周围的多少人。要不是‘国党’一直是先天不足的一个政党,孙大先生或许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必常年蹉跎徘徊在政治边缘。

    可就算是孙大先生的政治斗争丰富,眼光也不错,但是在重大决策的时候,还是难免出现过于激进的举动。

    这并不是说这个人政治会不够,而是长期的在野党,乱党,流亡党派的身份,让他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政治手段。这就导致了在‘国党’长久以来的政治斗争之中,暗杀,成为‘国党’最重要的政治手段。手段激进,政治企图过于急于求成,缺乏实干基础,这就是‘国党’在孙大先生时期最大的软肋。

    如果要说服孙大先生,对于张静江来说并不难,他只要让孙大先生明白,控制了浙江就等于是控制了江浙。

    而控制了江浙,打下南京就不成问题了。

    这样一来,拥有数亿赋税的地盘,北伐不是一句空话,获得全国政权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难。

    不得不说,张静江审时度势的眼光是很不错的,他的建议受到了孙大先生的重视。

    但是光有重视是不够的,需要有人配合。这时候汪兆铭加入了这个计划之内。

    浙军总司令,温应星将军是‘国党’派入浙江的军事人才。

    蒋百里对‘国党’也有不错的认可度。

    作为浙军中领兵大奖的陈仪,控制着浙军最精锐的山地旅。

    ……

    所有的情报都显示着,只要‘国党’想要那么做。成功是必然的结果。就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样,没有理由在半路上拦截,将好不容易形成的政治优势砍去,就是为了所谓的道义。

    另外,‘国党’因为财政的困扰。确实需要赋税丰厚的地区作为根据地。浙江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广东,但是南和西都是山区,江西的陈光远想要出兵浙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福建进入浙江的通道就更加困难,在没有海军的支持下,只能是一路从仙霞的保泉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