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19章 【不需要照顾】(第2/4页)

    步,但凡有一点希望,就算前面是万丈深渊,也会义无反顾。”

    张謇迟暮的神态,让他的叹气声也显得更加地迟缓,这种感觉绝对不会是在一家超级大企业的掌门人身上发生。其实也不能怪他,他也是心灰意冷才有这种感触。北洋时期,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也开始对民族工业大力扶持,当然这种扶持踊跃参加的都是身份不凡的人,大部分都是北洋的高层。

    一来,政府高官经商容易,不愁产品销路问题;其次,掌握了政府资源之后,能够选中最热门的行业。比如说采矿,不管是铁矿还是煤矿,在民国都是暴利行业,做这一行的很少有亏本的。

    另外,繁荣的纺织业也是投资的热门之一……

    但是张謇在十年之后,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实业,很难有维持一个良好经营状态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政府买单,而支撑了下来。

    加上他在北洋内阁之中,也属于边缘人物,自然这方面的感触会根深蒂固。

    就像是银行,北方的银行,大部分都是北洋高官入股。而生意涉及的是盐业、矿产、国债包销等,另外地产行业也是银行热衷的行业。而对企业投资却很少,这主要是企业往往没有足够其贷款价值相匹配的抵押物,拉来的保人实力不足等等。

    缺少了银行参与的实业,是无法茁壮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张謇已经感觉到了。

    当然,长期离开南通,在燕京当官,张謇的大生纱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麻烦。因为对当前业务的生疏,让他在做出决断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于自己的偏好,缺乏理性的思考。而他的代言人在大生纱厂的惯例过程中,却很难做出果断的判断,往往一遇到事,就去找张謇。

    导致张謇常年在官场,却要操心生意上的往来。而这种遥控指挥并没有给大生纱厂带来节节攀升的销量,反而因为缺乏对纱厂的了解,经常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

    叶景葵有点蒙圈,怎么这一老一少,明明一个是想要帮人,一个要求人,最后却数落起资本界的事来了?

    高利贷是可恨,但问题是,张謇能够从银行借到利息低廉的贷款,至于去找高利贷吗?

    尤其是苏北的钱庄,面对张謇更是一个个苦不堪言,以前他们是看到大生纱厂能挣钱,眼珠子都红了,巴不得将钱庄里闲置的资金给张謇,然后拿一份低廉的利息。谁想到,张謇会这么坑人,一下子钱不见了,还要找他们贷款?

    这时候,利息肯定不会是当初求着张謇贷款的利息了,而是高出市价十倍的利益。

    这能怨得了谁?

    怪钱庄吗?

    不仅如此,叶景葵也是当银行老板的人啊!遇到信誉不好的客户的时候,贷款的利息也是坑人得很。这不是针对一个人的故意刁难,而是整个行业都这么做。

    再说,王学谦好像也是有银行的吧?且不说远东银行这样的巨无霸,连他的浙江兴业银行里都有王家的股份,他这么说话,不是指着和尚骂秃子吗?

    “两位,银行的事情且放一放,也不是一是一会能够说得清楚的。这关系到客户的信誉,生意的获利能力,银行也有一套评价客户的体系,不是红口白牙故意要坑人。眼下张总长的大生纱厂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王督,您也知道浙江兴业银行的投资一直是受到董事会严密管辖的,只能在特殊董事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