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20章 伦敦危机(第2/3页)

    手的问题,王学谦的身份难以取决。

    《路透社》的记者是个中年德国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大一些,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比较重。作为记者,这个群体存在的目的就是探知真相,他们中组成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出生平寒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对未来充满希望。

    就像是哈代小说中《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被拒绝在大学的围墙之外,却从来没有放弃……

    而大人物和大贵族,往往是掌握真相的人,其中不少真相是非常伤害平民的感情的,捂盖子的事,在世界各地都有。虽说,记者是为了真相而存在的职业,但是《路透社》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英国政府,所以在访谈一开始,为了维护英国政府的形象,不得不用一种隐晦的称呼来开始访谈。

    不过,这种对话方式,让拜访的记者吃足了苦头。

    “……那是一个美妙的下午,天气有些冷,但绝对无法阻碍人向往自然的步伐……”

    从一开始,记者就额头冒冷汗,他有种幻觉,自己明明是来采访一次政治事件,而给他的印象是好像是某个诗人的访谈。

    “能谈谈高尔基先生吗?”

    “他是一个非常渊博的人,拥有俄罗斯民族爽朗的性格,就像是一只永远也不知道疲倦的海鸟,在恶劣的气候中,顽强的斗争……”

    “您的意思是,他是一个革命者。”

    “不算是纯粹的革命者,但是一定要这么认为的话,也可以,不过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解释,比如说浪漫主义革命者之类的。因为在此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作家,旅行家等等……”

    ……

    记者一心想要将高尔基的身份往苏俄的特使身上绕,但是王学谦却是明知故问的泛起而行,两人在一开始就各说各的,根本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至少,《路透社》的记者要失望的接受,他们辛苦的从柏林来到慕尼黑,最后采访的消息,却不过是旁枝末节。

    无奈之下,只能采取直来直去的办法:“王先生,据传闻您申请过从罗马尼亚进入乌克兰的申请被驳回了,还有从波兰进入俄国……”

    这些不是秘密,都是在官方有备案的。当然。在申请提交之前,王学谦就知道一定会被拒绝。不说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如此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如履薄冰,而且俄国被英法等欧洲顶级国家围困,谁敢明目张胆的放民国的官员国境。

    当然。如果是不通告的话,罗马尼亚不会管的。

    这个时代还没有偷渡的说法,走到了边境,只要不是军事限定区域,自然盘查不会太严厉。但是不安全是肯定的,谁也保证不了。在路上会发生一点什么。

    至于,波兰。

    这个国家就有点奇葩了,和周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对付,让人觉得纳闷的是,波兰却和英法的外交密切度。让人怀疑,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东欧国家,而是西欧列强。

    刚刚和俄国打了一场会战级别的华沙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百万。

    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波兰国内已经是满目疮痍,因为战场是在波兰境内。这时候,波兰怎么可能同意,其他国家的官员从陆上通过波兰境内。进入俄国?有本事走海上!

    可是北欧的国家和俄国的关系也不能算是好,王学谦出访俄国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

    在外人看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