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65章 【说真话的孙立人】(第2/3页)

    劝导年轻人。甚至根本就不是带着一个让国民兴奋的好消息,与民同庆的官员。

    他是一个颠覆者,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先驱者。

    和民国文人软绵绵的演讲不同的是,演讲中更多的是劝导和规劝,或者是展望和期许。但是王学谦不同,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把刀,一根刺,绝不妥协的口吻,让每一个倾听者,都在那一刻放开了心扉,与之共鸣。

    在会场上,教育界,文化界的不少名宿和新锐都聚集在前几排。

    他们虽然是整个会场对于王学谦演讲最冷漠的人,如果以掌声来评判的话。有些年纪大的,甚至还偷偷捂着胸口,显然他们被一次又高过一次的掌声袭扰下的心脏,有些不太配合的要罢工。

    不过也有人开始怀疑,甚至挖空心思的想,王学谦到底的是什么?

    他是站在那头的?

    “豫才兄,你的这个师弟,出口不凡啊!可比你的杂文看着要提气的多!”

    听话的这位长脸,理着精神的板寸,脸色凝重中又有些费力和迷茫,经常在报纸上写一些批判文章,揭露社会的阴暗和官场的腐朽而知名。当他听到边上的人调侃,他才转过头,发现是熟人,北大的一个教授,姓李。这才抱歉的笑笑:“师弟袭得老师的衣钵,自然要比树人更有见地。”

    不过李教授不打算放过周树人:“太炎先生可没有他这样的口才。”

    “李教授对子高也颇为推崇?”

    作为文化界的名人,李教授在上海和王学谦合作过,知道王学谦的性格是外柔内刚,甚至在旁人的眼中有些玩世不恭。可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对于年轻人的欣赏,他是不遗余力的。

    可问题是,王学谦的演讲虽然激动人心,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却让他警觉。

    自从俄国革命之后,李教授无意识国内对红色俄国最为向往的两个拥趸之一。还有一个是同为北大教授的陈教授,后来去了上海。之后的一年多里,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在某种民族感情上,李教授其实是支持王学谦的。

    政府,国家,民族,一个软弱的民族,是不会崛起成为一强盛的国家。不得不。王学谦的主张,很符合眼下年轻人的心思,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心。就像是一副特效药,很容易被人接受其显著的疗效,但是大部分人却会因为其疗效,而忘记了其实药都是有副作用的。

    充斥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在国家积弱的时代里,仿佛是一剂强心针,让人振奋。

    同样迷惑的还不仅仅是教授们,作为在场威望最高的人。由胡适亲自陪同,在台下听着。梁启超是在座的人中间,获得赞誉最多的,也是拥趸最多的文化名人。

    当官的梁启超是个不做事,想做事,都无事可做的闲散官员。

    但是在教育上,为人师,这个行当里,他的作用和威望在在座无人可挡的。不过年近命之年的梁启超。似乎根本就没有在意王学谦夺走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风头,甚至他已经将原本写好的演讲稿都在袖子里揉碎了,丢在了座位底下。

    这一幕让胡适看到,以为梁启超是不满于王学谦的宣兵夺主。

    “梁教授。子高并不是有意占据您演讲的时间的?”

    “不也罢!”

    梁启超看了一眼台上的王学谦,心里不得不赞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