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63章 赵钦差(第2/3页)

    抽刀出鞘,对着天空振臂三呼:“喔哦……”,其声如苍狼啸月。

    无数柄雪亮的钢刀举在空中,迎着日光闪烁出无数道光芒,仿佛艳阳照在海面上反射的鳞鳞闪光。

    赵子衿哪曾见过这等场面,一时间只觉寒气袭人,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不过他的坐姿倒仍端正的很,脸色肃穆,看不出什么变化。瓦剌兵突然拔刀致敬的一吼,虽然叫猝不及防的他吓了一跳,但是因为轻车驰动,本就有轻微的颠簸,所以也无法看出他身子的突然一震。

    在他身后的明军侍卫们,却依旧是策马轻驰着,他们的步伐不曾因为瓦剌兵的动作而稍快一步,也不曾稍慢一步,队形始终是如一的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正在同步向前移动,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韵律,充满了军伍特有的力之美。

    瓦剌兵的这种威势当然吓不住这些大明的兵,年前永乐大帝刚刚率领大明骑兵追得鞑靼兵跑断了腿。

    何止是年前,这么些年来一直就是这样,只要大明军队出动,最常见的局面就是他们追着蒙古人跑,谁跑的快谁就赢了,大明兵将当然不会把这些长跑健将放在眼里。

    赵子衿的车子驰到伫马而立的三人面前,御者微微一提缰绳,训练有素的四匹骏马便止住了脚步。赵子衿朝服冠带,坐在车上岿然不动。不知何时,他手中已捧着一口长两尺许,用明黄团龙缎所制的锦匣。

    马哈木与太平、把秃孛罗一齐向赵子衿望来,赵子衿昂然而坐,也凝视着他们,却依旧没有起身的意思。

    马哈木的目光缓缓落下去,落到赵子衿手中那口明黄色团龙图案的绸匣上,他的目芒微微一缩,忽地扳鞍跳下马来。

    赵子衿仍旧端坐不动,等到太平和把秃孛罗也下了马,三人站定了身子,赵子衿才缓缓站起,将手中锦匣一举,高声道:“圣旨下,瓦剌三王跪接圣旨!”

    夏浔站在队伍中看着,目中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瓦剌三王在自己的营门口儿迎接大明钦差,还用得着骑甚么马?他们不过是想在双方见面的时候,能在这种无声的交锋中占个上风罢了,只要赵子衿稍有慌乱。先下了车,他们就在瓦剌部这么多将士面前捞足了面子。

    可是像赵子衿这样的读书人。别的错误也许会犯,关乎一个“礼”字时,他们比任何人都讲究,又怎么可能犯错。

    瓦剌三王是大明皇帝御封,爵位在他之上,但是在颁旨之前,他就如朕亲临。断没有先行下车,拜谒三王的道理。

    这赵子衿脑瓜转的甚快,显然他也明白了瓦剌三王的用心,所以马上还了一拳。这圣旨,他完全可以等到进了营寨之后才宣读。他却偏偏站在车上宣旨,正是要叫瓦剌三王在他们自己的部下面前下跪低头。

    瓦剌三王眼下可不敢与大明抗衡,略一犹豫之后,马哈木终究还是踏前一步,单膝跪倒,一手抚胸,用草原上承接大汗旨意的礼节跪了下去。太平和把秃孛罗见状,也只得跟上一步。依礼跪倒,齐声说道:“大明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恭听圣旨!”

    赵子衿身后大明武士们尽皆勒马肃立,一动不动,瓦剌三王身后和左右那些持戈而立、跨刀跃马的武士也都肃立不动,屏息静听。

    天子诏命不入军营,他们既着戎服,又非接旨人,故而只须肃立静听即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