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699 改革鼻祖(第2/4页)

    接到球最舒服,最方便进行下一个动作呢?

    克鲁伊夫说要传球员身前1米,为什么?

    因为传在队友身前,队友直接往前就可以接球,不需要再停顿,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下一个动作,而如果把球传到脚下,队友还要停球,还要调整,就会造成推进上的停顿。

    当然,1米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未必每一脚传球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克鲁伊夫的理念不是说要精确到身前1米,而是要把球传到队友最舒服的地方,最不需要调整,最方便进行下一个动作的地方。

    因此,步点就成为了关键之中的关键!

    所谓的步点,实际上也就是每一个人的步伐,脚跟草皮接触的那个点,因为这支撑着球员的身体和重心,所以步点影响着球员的盘带、过人等方面,同时也影响着球队的传球。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名右脚球员的左脚踩在草皮上踩实了,重心稳住了,身体平衡住了,与此同时,你把球传到他的右脚可以控制和接触到的范围内时,他的右脚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动作,进而不需要任何停顿的把球继续往前推进。

    所以,最合适拿球的位置应该说是在步点可控的范围内。

    但每一名球员的步伐都有所不同,例如卡卡是大跨步式的,罗本却是小碎步式的,两人的步点很明显就不同,还有,罗本是左脚,他的右脚能力比较一般,而卡卡是右脚,但是左脚能力很不错,因此你传给卡卡的球,和传给罗本的球,明显就不能够一样。

    还有,传到步点可控区,不代表要传到他的下一步,也可以是下几步,当然,距离越长,对传球者的目测要求就越高,但只要有空档,只要传到位了,那么接球者一上来立即可以进行下一个动作,而不会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杨诚引进跟踪定位训练仪,实际上就有这种想法,就是计算出每一名球员的步伐,然后通过分析,让每一名球员都对队友的步伐和步点有一个栅念,进而在大量的训练和比赛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传球要传到他们的步点可控区。

    当然如果是在体能良好的情况下,步伐大致上都不会变,但体能的下滑可能会导致步伐出现偏差,这就是一个变量,就需要传球者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自行掌握。

    一般来说,出色的传球手通常都有这种分析比赛的能力而且在一系列高科技训练设备的基础上,杨诚深信球员能够最大限度的把球传到位,也就是说,他要让全队都具备以往只有出色传球手才会有的传球能力。

    而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球员在步点可控区拿球,能够轻易的进行下一个动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动作质量而防守者往往很难断下这样的球。

    原因就跟防守者很难断下盘带出色的球员脚下球一样,就是因为他们每一脚带球都符合自己的步点,节奏和步伐都配合得恰到好处,使得断球成为了大难题,除非直接犯规,具体就参考盘球速度慢的齐达内和里克尔梅,有谁能够断得下他们的球?

    还有每一名球员的技术动作、步伐、速度、节奏等方面都不同,这就大大的增加了难度。

    不得不承认,杨诚的这个想法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克里斯唬密特的团队观摩训练和比赛给出数据,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比赛来进行印证和反复的练习,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