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百五十一章 核心(第2/3页)

    用了和裕升的帐局。

    在北方的商业规模远不及南方达,小农经济甚至实物兑实物的商业体系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去年借支的白银就有一百多万,但在几百万存兑的规模下,一百多万的借支规模倒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达到借支二三百万的规模……万一出什么纰漏,后果就太难想象了。

    值得庆幸的就是和裕升借着十三山的事,更进一步的打响了自己的名号,朝廷有一些小动作,但对和裕升的影响不大。

    现在和裕升的总体形象就是北方的第一大商行,信誉方面还是很有保障,现在军司就是期盼明年的帐局存兑额能大幅度增加……尽管可能性不是很大。

    真正现银多实力强的多半又是背景很强,比如太监和勋贵们的钱庄,放高利贷的大官绅,茶商,盐商,这些都是大明这个庞大帝国金字塔的顶层,他们哪里需到到和裕升使用帐局?王府亲藩们的官店,巴不得一口把和裕升给吃下去,就算他们来了,生意也是断然不敢接的。

    除了帐局承兑额增加这一层指望,更多的指望就是库房里藏着的大量棉花了。

    头一年试种,收获的棉花是平均每亩三十斤左右,这和孔敏行希望的七八十斤乃至百斤的产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后世,一亩高产棉花可以达到六百斤,普遍的产量也有二百斤到三百斤之间。

    但那是高产棉种,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加上激素,灭虫的农药等等因素相加,这才有二三百斤的亩产,以现在的棉花种植技术和肥料水平,能达到一百斤一亩完全是嗜望。在江南一些地方可能会有这样的产量,黄河流域或是更北方的产量,从来就不及南方。

    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加,库存的棉花是近九百万斤,但这是籽棉,去掉棉籽之后,得到的皮棉是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万斤皮棉。

    按现在的市价,一斤棉花能值六文钱,这些棉全部出手是一千八百多万金背钱,价值不到三万白银。

    如果全部纺织成优质的棉布,以现有的皮棉纺成布,最少是二十二万匹左右。

    如果质量上乘,一匹布的售价在万历早年不过两钱三钱银,而到了天启年间,物价急剧膨胀,一匹松江白布从南方到北方,最低的售价也是一两五到二两白银了。

    和裕升的布未必能售这么高的价格,但考虑到布匹也是供不应求,和铁器食盐一样都是硬通货,就算均价一两五,最终所获得的收益也是比纯粹卖棉花要强的多了。

    虽然今年赚的不多,但数年后皮棉的收入可能是好几千万斤,足够纺成几百万匹布,满足整个北方的布匹需求,这个利润就太大了。

    现在要紧的就是控制成本,扩大收益。

    和裕升有南北渠,原本就是为了把织机改成水力织机而准备的,但现在不得不承认,张瀚在这事上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张瀚记得是十七世纪前后出现了最后的水力纺机,然后是水力织机,然后是珍妮机,最终蒸汽机运用在纺织机上,英国的棉布开始供过于求,而机器织出来的布细致绵密,质量比土布要好的多,厚重结实,产量比土布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张瀚在这事上犯了错误,事实上最早的骡机出现在十八世纪,距离现在还有一百多年。

    孙敬亭就只能看着眼前的织机呆,面色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