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45章 先行者和模仿者(第2/3页)

    他们一起做研发,恐怕要吃亏。”

    这话一出,不禁让贺阳高看了几眼。

    觉得这个王星果然不太一样,不像一般的技术人员那样只专注于技术。

    还是那句话,做研发是要灵感碰撞的。

    可国内的教育体制,最缺少的就是这玩意。

    比如分布式缓存系统,ebk要做,3个月就能做出来。朋友网要做,因为缺少参照物,一切都要我们自己摸索着前进,可能要2个月才能有成果。

    如果两家是同时起步,朋友网就要晚了整整9个月。

    可是,如果不是同时起步,朋友网迟钝半年再起步呢

    等ebk的项目上线了,朋友网就有参照的模板了,就可以学习、改良了,说不定个月的时间就能研发出来。

    总体算下来,朋友网晚了个月。

    跟同时起步差不多。

    可不同的是,第一种模式的研发时间更长,费用更高。第二种模式研发周期短,费用支出的少。

    假如再晚个两三年起步,有更多的网站有了分布式缓存系统,可以参照的就更多了,硅谷分享出来的技术成果更多了说不定分布式缓存系统就成了烂大街的技术,国内的科技公司独立研发,3个月也能轻松搞定。

    这研发费用就更低了

    而且,成功率更大

    模仿者比先行者容易多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世阿里巴巴在0年开始做云计算。

    当时,云计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全世界都不清楚,大概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谷歌的大数据处理方向,一个是亚马逊的基础设施虚拟服务方向。

    大家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王建博士带队去做,没有确切的参照物,只能一边猜一边摸索,然后就选错了路,沿着谷歌方向走了

    这就导致阿里云初期的研发非常困难,团队几次瓦解又重组,王建博士数次崩溃落泪,还被人大骂是骗子,头发全白了。

    到了200年,亚马逊的“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模式”成功了

    给全世界定下了云计算的标准。

    王建博士恍然大悟,这才赶忙转头,全心全意的追随亚马逊。

    有了参照物,接下来就很顺利了,阿里云大获成功,却也浪费了阿里太多的钱。

    再过几年,国内的其他科技公司发现云计算业务好像比较成熟了,技术也不那么高端了,就都纷纷进场。

    金山、新浪、联想、企鹅、百度、盛大、华为、网宿等公司,全部入局,跟当年阿里拼了老命做云计算不同,他们花了不多的钱,用了很少的时间,很轻松就做出来了。

    这就是后发优势,是模仿者的好处。

    周不器觉得王星的本土化思维严重了,坚决的道“紫微星不是小打小闹,我们要代表华夏,成为华夏互联网的顶梁柱咱们必须要当这个带头人”

    许亮杰道“企业做技术,不能只追求功利性。在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的探索,才能让企业拥有科技基因。”

    王浩阳举手想发言。

    周不器好笑道“老王你别耍宝,有话就说。”

    王浩阳笑了笑,正色道“我是,钱袋子捂得严实了一点,但这不影响我对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支持。我是个技术外行,但我觉得一家公司的技术,就跟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是需要沉淀的。读历史书、哲学书,读散文读诗歌好像没什么用,甚至还被一些家长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