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三十三章:新的朝中局势(大章二合一)(第2/4页)

    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助他们登上尚书位。

    但是内阁不一样!

    内阁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所以对大臣的要求不是政绩,而是声望。

    一个大臣想要入阁,除了简在帝心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批为他摇旗呐喊的大臣。

    越是这样“德高望重”,说明他对朝野的影响力越大,在皇帝和外朝发生矛盾的时候,越容易居中调和。

    这是职位本身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但是一旦内阁越过六部,成为朝廷之首,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但凡是入仕的官员,没有不想往上爬的。

    当六部七卿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便会朝部院堂官的方向努力,去做出政绩。

    当内阁首辅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朝内阁的方向努力,去养望,去结党。

    人性如此,不可改变。

    这一点,说起来是他的错,准确的说,是前世的他犯的错。

    内阁是从他的手里长起来的,他当年在这件事情上做出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文入阁成为首辅。

    这个先例是他开的,也就埋下了内阁凌驾六部之上的祸端。

    有此先例,往后的几代里头,六部的尚书便低人一等,自己都想着怎么从尚书到阁臣。

    要知道,能做到尚书位置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他们为了入阁刻意经营之下,结党的速度是超乎想象的。

    所以,内阁必须要受到限制。

    在他的手里,往后只能有内阁大臣往六部尚书升迁,决不会出现尚书向内阁升迁。

    当内阁和各部院的侍郎一样,成为朝臣向尚书位发起冲击的跳板和过渡之一。

    那么,就算不能消弭党争,也能将祸患尽可能的降低。

    这也是他暂时想到的最好办法。

    内阁现在有崛起之势,但是还能遏制。

    前番,他要让王直入阁做首辅,受到了朝臣的集体反对,所有人都认为,这是贬谪。

    这一次瓦剌之战,王文当居首功,王翱次之,最终王翱成为首辅,王文接任天官,朝野上下都认为正常。

    这都说明了一点。

    那就是,内阁如今虽然权重,但是实际上在朝臣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六部七卿,要比内阁大臣的地位更加尊贵。

    这也是朱祁钰变着法的要给六部的官员加官的原因所在。

    现如今的六部尚书里头,户部王文加了少师,兵部于谦加了少保,礼部胡濙加了少傅,工部陈循加了太子太傅,都是从一品的官衔。

    都察院的陈镒,户部的沈翼,刑部的金濂,虽然都还没有加官,但是朱祁钰也在盘算着慢慢安排上。

    与此相对的,内阁的所有阁臣,在迁到实职尚书之前,他都不打算再给另外的加衔。

    地位这种东西,不能仅靠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约束。

    他给内阁加正二品的尚书衔,是为了让内阁可以和六部比肩,成为中枢衙门之一。

    那么六部的长官要压过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加从一品的衔。

    如此一来,不管是从百官心中的认知,还是从品级上,都能保证六部长官始终压过内阁大臣一头。

    只要六部还是朝廷之首,那么官员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成为尚书。

    即便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筹谋入阁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