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杂交稻米雏形(下)(第2/3页)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水稻产量: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也就是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

    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

    “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公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

    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

    这差不多就是战国时期的平均值。

    而除了管子外,嵇康《养生论》则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产量:

    “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也就是说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了。

    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大,大约一亩半等于现在一市亩。

    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

    当时15斛是多少呢?——折合现在150公升,能装稻90公斤。

    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亩产90公斤。

    再往后便不再详尽叙述,直接以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为例,纪录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当然了。

    每个朝代主要的粮食并不一定是水稻,因此精准到水稻品种的产量方面肯定是有误差的。

    但这种对比本身就没指望去对着个位数比较,直接对比百位数这个量级就足够了。

    如果说大莫界民生基础对标的是秦汉时期,那么其粮食水平可能只能达到春秋时期的水准。

    至于现今本土的粮食产量,那就更恐怖了。

    那种超级杂交水稻属于储备粮可以先不做比较,哪怕仅仅是普通的高产食用水稻,亩产也能随便达到800-1000公斤。

    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本土产量,可以达到40亩大莫界土地的种植效果。

    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大莫界的种植业有多贫瘠与滞后了。

    而与粮食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莫界的人口数目。

    大莫界的人口基数其实并不少,虽然一座城池的规模有限,但别忘了,大莫界的疆域其实是非常广阔的。

    例如紫琼城的辐射范围,差不多是以一千公里为半径的圆形。

    搁本土那边,也就是从魔都到天腐...咳咳,天府城的直线距离为直径画圆。

    而这种疆域才南域的六分之一而已呢。

    大莫界并不是一个集权性质的国家,因此真要对标的话应该对标的是“地球”这个层级。

    所以大莫界面积广人口多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而这种情况下种植业极度不发达,整个世界基础民生的困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随后向华将林立带到了另一块区域,距离四号稻种仅有一墙之隔。

    不过与隔壁邻居截然不同的是,这处区域中水稻的稻穗要壮硕许多——只要不是霓虹那群身残志坚的瞎眼裁判,一般人都能很简单的分辨出这点。

    来到这里后,林立有些明悟的看向向华:

    “向研究员,莫非这就是......”

    向华朝他点点头,肯定了林立的猜测:

    “没错,这就是我们培育出来的大莫界第一代杂交水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