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八章 回顾虾夷事(下)(第2/4页)

    之后是要服兵役的

    当时朝鲜的兵役内容很简单,就是把你送到蔚山和釜山前线打倭寇,管杀不管埋,能活着回来算你命大。

    久而久之两班人数出现了断崖式的暴跌,最终恢复到了相对合理的范围。

    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感叹朝鲜先祖李成桂的先见之明,如果明朝建国之初老朱头有这样的眼力见,也不至于最后被藩王宗亲子嗣的俸禄拖垮了朝政。

    还记得老朱当初制定分封制度时候刘基就提醒过,这样分封下去国家财政可能受到拖累,事实证明他说的还是轻了。

    就老朱家下猪崽子那个速度,不论母妃贵贱,嫡长子继位原爵,其他诸子降等封爵的套路,可不是老朱最初所认为了最多一年十万两可以打发的。

    到了嘉靖时期,皇室后代已经达到了四万五千人之多,而万历年间,宗室已经扩张到了十五万的人口。

    嘉靖年间,全国赋税粮食总共有2285万石,而藩王就消耗了853万石,这都已经超过了所有朝廷官吏加起来的总俸禄了。

    就山西省来说,在1562年,藩王俸禄有213万石,但是当地的存粮也不过152万石而已。

    万历年间,在宗室身上花费的钱财就占了全国总开销的三分之一,而三大征所耗费的财力也只能赡养宗室三年而已。

    宗室如此,明朝何以救国

    事实上如果老朱头当初参考了朝鲜的从母法来规范全国上下的继承权问题,明朝的藩王俸禄问题能解决一大半。

    纵使有文官党争误国,明朝或许依然能苟延残喘到工业时代犹未可知,哪里还有东北的野猪皮什么事。

    这点倒是提醒了秀家,就德川幕府后世庞大的武士人口,在秀家掌权之后,或许可以参考朝鲜的从母法拖延化解。

    收回到朝鲜问题。

    在壬辰倭乱之前,朝鲜的两班体系还是比较稳固的。当地许多的百姓被奴役驯化固定在田亩之中,获得甚至还不如地主家的牲口。

    这群人愚昧无知,就算你和他们说什么阶级解放,赠送土地他们也听不懂什么意思。

    谷上百年的规训让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是该给领主们干活的存在,秀家也懒得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秀家关注的是那些受到了些许教育的良民和中人,别看他们阶级身份在贱民之上,当朝鲜政府经历了200年的进程之后,土地兼并而引发的土地矛盾已经极为紧张。

    这些所谓的良民本质上不过是上层两班的佃农罢了,国家所掌握的良民日趋减少,国家财政收不上税收只能加派摊派。

    这样的恶训循环只能导致剩余的良民承担更多的赋税,导致他们将土地卖给不交税的两班贵族,自己沦为佃农或者流民,获得和贱民无异。

    从本质上来说,被朝鲜人定义为国耻的壬辰倭乱实际上反而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朝鲜王国。

    南方诸道人口凋敝,土地被重新洗牌,使得朝鲜失地的良民能被重新分配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原本极为紧张的土地矛盾。

    但是现在时间才1585年,距离文禄庆长之役还有7年,朝鲜的土地矛盾没有被刮骨疗毒,许多良民被剥削后失去土地。

    秀家正是准备利用他们开拓北海道。

    相比较被束缚在土地上的贱民,良民拥有一定的人格,允许在一定条件下移动。而当时朝鲜政局极为腐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