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十九章 以工代赈(第3/4页)

    秀家听到秀吉终于从言纳谏感到由衷的高兴“殿下英名,我等替天下百姓谢过殿下恩德。”

    “这些恭维的话还是别说了。”秀吉对于俩人的恭维并不感冒,心中烦闷的挥了挥手说道“还是来说一下救灾的事情吧。”

    秀吉把头扭向秀家询问道“八郎你刚刚所言那个计策是什么就是那么可以在救灾的同时还能兴修水利那个。”

    秀家“父亲问得是以工代赈吗”

    秀吉“就是这个,快快详细于我说说。”

    在古代社会,能够像古代明国这样在大灾之年由朝廷出力救助的国家少之又少。

    像欧洲诸国如果发生灾害,往往领主们往自己的城堡一缩,窝在自己的城堡里吃着囤积的粮食,至于城外的领民,谁会去管他们的死活。

    这种社会观念千百年传承下来,导致了现如今欧美国家面对灾害时候依然以自我救助为主。

    但是受明国影响的东方文化圈不同,面对灾害时候往往会由朝廷出面,必要的粮食钱财,分发次年的种子和工具帮助百姓渡过灾年。

    但是在明国古代王朝往往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君主出钱出粮想要救济灾民,结果下面的执行官却将其中的大部分扣入自己的腰包,真正能到灾民手中十不存一。

    而底层受灾的百姓,那些有着土地的自耕农,生活的还不如那些签了卖身契的佃农、仆役,人家好歹有口稀粥喝。

    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稍有好转,毕竟作为朝廷的朝廷没有实权,公卿家自己都吃不饱呢,哪有钱给你买布粥布施。

    公卿们能做的,不过是多往庙宇跑一跑,替他们念佛供奉,祈求上天让灾情早早过去罢了。

    但是好在日本的土地大多都在被称为“名主”的武家大地主手中,土地上的百姓本就被他们视作自己的财产,是自己的兵力来源,是自己于他人争战的关键所在。

    很多大名在实行分国法后,在给予了自己家臣武士更多的权利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责任分派下去。

    下级武士不仅要代主公承担治理的权利,还要承担主公的军役责任。

    而完不成军役账标准的结果就是本领改易,所以日本战国的武士对于自己的领地尤为看重,一旦遇到灾情根本不需要上级主君出力,这些有领地的武士往往会自己先行开始救济自己领内的灾民。

    但是不论是明国、日本或是近代的欧美,在实行救灾之时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给百姓一种过过度的依靠感。

    久而久之这种依靠感变成依赖,一旦遇到了灾情就由朝廷买单,百姓们啥也不做,直接摆烂就躺在城下等着派粮,等挨过了这年才算来年有了光景。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花出去的钱并不能创造价值,就好似扔到了水坑中一般见不到影。

    其实早在明国汉初之时,萧何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会在刘邦想要修养生息之时,主动提议营建宫室。

    因为他知道经历战乱之后的百姓正是民力最方便的时候,同时百姓家中没有工具和粮食,即便想要百姓休养生息也难以钱生钱出来。

    相反可以让百姓为国家打工,由国家温饱的同时,从国家赚取启动资金,让资金在基建中轮转起来,这样国家的经济才能真正开动起来。

    可惜后世当权者仅仅看到了表面,甚至还会因为萧何消费本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