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九章 壬辰倭乱(22)第二次平壤之战(下)(5K)(第1/4页)

    20日黎明,明军尚在开火做饭,李如松便已经召见三协大将,将攻城任务交代下去之后,明军便开始准备攻城。

    蓟镇游击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负责对付牡丹峰上的日军,前协大将杨元,右协大将张世爵负责攻打七星门,左协大将李如柏参加李芳春负责攻打普通门,副总兵祖承训、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平安道兵使李镒负责攻打含毬门。

    此外还有朝鲜大将曹好益驻守在大同江南侧,切断日军南逃之退路。

    部署完毕之后,李如松于军中宣告先登者赏300两,授都指挥佥事。同时宣告此战不要首级,只要平壤的命令。

    这样的赏赐在后人眼中或许不高,完全是受影视文学作品影响。要知道都指挥佥事是都指挥使副官,秩正三品,与都指挥同知分管屯田、训练、司务等事。

    而300两银子也已经相当于一个都指挥佥事1年的俸禄了,是普通小兵一辈子的俸禄。

    正所谓厚赏之下必有勇夫,随着李如松命令传谕各军,明军士气大振。

    最先开火的边是部署在后方的神威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他们的射程超过了1公里,可以直接从明军营垒内射到平壤城头。

    事实上这种重型火炮在当时都是固定炮位,没有液压退制器甚至炮轮,每发射一发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但威力是真的大,一发红夷大炮的炮弹打在平壤城女墙之上,直接将女墙击碎炮弹余力甚至将后面弯弓蓄力的日本上半身直接击碎。

    被打碎的女墙碎石四溅,让周围的日军和仆从军或多或少的受了一些伤害。

    作为重炮的神威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的数量还是太少,只能作为威吓火力存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击垮10米宽的平壤城墙,想要拿下平壤城最终还是要靠人力来完成。

    随着擂擂战鼓声在西南北三面敲墙,混杂着人们的激喊声,明军排着整齐的队列开始向平壤发动进攻。

    排在最前面的是身着厚重棉甲的明军精锐,身上的甲胃从肩膀一直垂到足边;

    甲士们的双臂套的是铁质的环臂甲,腿部还有体制的护膝和硬皮做成的胫甲;

    头戴着钢制的头盔,头盔的棉甲下摆也镶这铁片,将人的整个脖子保护柱,远远的往去好似一片机器人一样。

    这是李如松特意的安排,就是为了递减日军铁炮的杀伤。

    作为等先的第一批军士,人手拿着一面铁质的圆盾,大部分人手中拿着明制式的腰刀,也有人握着手斧、单手锤等武器。

    也有的前军排成纵队扛着长梯,举着盾牌跟着大部队向前。

    后面是身穿红色战袄,仅有上半身用铆钉镶嵌着铁铁片的明军远程步兵,他们推着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到射击距离之后便开始对着平壤城操炮。

    由于佛郎机和无敌大将军炮射程太近,处于平壤城日军铁炮射击距离之内,因此依旧在后面待命。

    在跑兵身后的是手持三眼铳和弓箭的明军远程步兵,而在主战场的普通门这一侧,还有神机营2000兵持抬枪鸟铳助阵。

    25米长的抬枪类似西班牙大火绳枪,需要假设在专门的支架上射击,还要配合着才能清理枪膛,因此一个抬枪组是23个人。

    尽管使用抬枪有些耗时耗力,不过射击距离和射击威力是真的大,可以远远的边起到压制西侧城墙守军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