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零三章 再赏一块奇功牌(第1/4页)

    天明节大明京师会放夜七日,直到上元节结束,上元节有灯会,百姓们可以在这七日内,随意出入坊门,不设宵禁。

    天明节,意思是天亮了,太阳再次升起了,大明建立了,不用再受元宽纵之祸。

    宽纵之祸甚烈。

    那些士大夫们总是在想方设法的忽悠皇帝,按着他们的规则行事,比如李代桃僵,将宽纵改为宽仁,比如从元季开始的止投献之风。

    止投献,就是仕林的学子们,在衍圣公的带领下,不断的对抗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的征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盟,最后形成了一股风力。

    风力,在大明指的是风宪之力,舆论之力。

    服从皇帝诏命,会被鄙视为阿谀小人和皇帝对着干,是品格高洁刚正提议增加赋税,固要被骂成狗彘。

    这种风气一直到了明末,天启五年时候,依旧屡禁不止。

    天启五年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田事务。

    董应举是个老实人,当时大明惨败,广宁丢失,无数辽东百姓逃入关内。

    董应举以一年时间,安置东北流民一万三千户万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

    他动用天启皇帝派的银子,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广招流民耕种,并开水渠、修堤防。

    连同住舍、仓库、坊圃、运输工具等设备,最后赚了两万两白银,五万五千万石粮食回朝复命。

    次年,董应举就因为党争二字被罢官了。

    那些帮助董应举安置辽民的百姓,所有卖田、租借仓库、坊圃、牛马、车的乡民,都被父母官打了三十大板。

    罪名亦是投献。

    董应举在奏疏中说

    帮助董应举屯田的乡民中,

    陈文表最后被地方官员打死了。

    另外一个蔡村的崔光壁就租赁了仓库,被打了三十大板,是所谓

    这种止投献的风气,贯穿这个大明朝的史料之中。

    但凡是朝廷想干点什么,都会被这种止投献的风气刹住车,仕林美名其曰清流,贞义直谏。

    朱祁钰在天明节得到了自己的一份礼物卫生预防简易方,还有胡濙的投献。

    这书胡濙一直打算献出来,但是朱祁钰一直不肯过万寿节,胡濙就一直在太医院赖着,把这卷书里一些简易方又校检了一遍。

    胡濙被骂,也是因为他天天投献皇帝。

    景泰年间比天启年间,止投献的风力更重,甚至有喧嚣朝堂之势。

    毕竟还有元朝的遗老遗少在发力。

    胡濙选择了撕破了脸,你们骂我无德,我就以诚无德,整天打你们的脸,看看到底谁才无德。

    朱祁钰笑着问道“胡尚书,为何要用俗字俗语去写呢”

    大白话,胡濙写的全是大白话。

    比如蚊蝇乃疟疾首害,填平沟壑、院内院外积水坑洞、清理池塘四水变活水,使用艾蒿、黄蒿定期熏杀室内等等。

    都是用的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

    胡濙笑着说道“陛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天下最多的还是不懂字的黔首匹夫,臣若是把这用文绉绉的话说出来,那给谁看”

    胡濙总是能在礼法上,为陛下和自己找到根脚,比如这句多助,天底下不识字的黔首匹夫,那些所谓的游惰之民、未作之民。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