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第2/4页)

    仁义道德,用到的时候,却是一个人影都看不到,若是踊跃,朕何须忧心。”

    “不能为君分忧,读再多的圣贤书,又有何用呢”

    众多臣子沉默不语,陛下说的是实情,这也是陛下为何对文人常怀警醒的原因。

    这到云贵川黔蒙边方任教,也不是什么掉脑袋的事儿,就是吃点苦,稍微吃点苦就叫苦连天。

    夜不收干的是掉脑袋的斥候之事,三千夜不收每次都能收到上万余人报名,没点本事还进不了夜不收。

    能怪皇帝对酸腐文人有偏见不给这些酸腐文人机会

    真的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朱祁钰不是没办法,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帮人下了乡,真的有可能败坏大明的根基,摇唇鼓舌,弄的大明一地鸡毛。

    “陛下,关于鞑靼人丁,也是需要登记造册,臣以为,是不是让他们改为汉姓”胡濙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读书人就这个模样,若是给禀米还是不肯去,那就只能按着陛下说的法子,暂停科举了。

    胡濙提到了王化鞑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儿,改名换姓。

    “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改姓这种事,大唐就做过一次,效果极佳,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还请陛下朱批。”

    胡濙常怀恭顺之心,给孛儿只斤氏改姓,那只能陛下来,他要是提前写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议,自然是有所准备,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那不归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

    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朱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从来不说废话,说干就干。

    “景泰十六姓。”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确切的说,只有发音,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

    朱祁钰就知道,后世的日、韩、朝、越等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汉字化,就是将汉字拼音化。

    这种简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重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姓名进行区分,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韩国人在致力于恢复汉学教育,因为表音文字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当然韩国人把汉学读作韩学,把汉字说成韩字,是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不要脸。

    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小事,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代之后,那冗长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

    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

    “说到哪儿了,我们继续。”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兴安,继续讨论。

    谷僼  关于鞑靼王化的议论还在进行,一直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朱祁钰才停下了关于鞑靼王化的讨论。

    朱祁钰看着厚重的备忘录说道“让脱脱不花那个大儿子脱古入京来,日后事涉鞑靼之事,也给脱古一份,让他上个奏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众多臣子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诸位,今日皇长子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会有一次考校,大家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