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九十六章 盐碱地亩产千斤,不切实际(第3/4页)

    衣服累赘,人没救到,还把自己个赔进去了,王锤脱了衣服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凭白污人清白。

    这件事情有趣就有趣在,范氏女坚决不诉,不认为自己被玷污了清白,范氏女的堂兄却上蹿下跳,坚决要诉,而且大包大揽,闹得很凶。

    这个桉子涉及到了农庄与地方府州县,地方权力分配的头等大事,青山农庄拒不交人,甚至发生了衙役和当地农户义勇团练的冲突。

    同样涉及到了礼教之争,王锤在紧急情况救人到底是否涉及无夫奸。

    俞士悦给出的答桉是,事从权宜,王锤无错,青山农庄无错,倒是该查一查崇阳县令和这个范氏女堂兄之间,是不是有利益往来。

    讲武堂、讲义堂毕业的庶弁将、掌令官,在乡间组织农庄,手里一点权力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做得成

    青山农庄有权对有异议的桉件进行质询,考虑到交通等问题,最长保护一年时间。

    王锤无错,是刑部尚书俞士悦给的结论,甚至不用去礼部询问礼法之事。

    因为这是个千年前,在先秦时候,就已经讨论过的问题。

    有一次,淳于髡见到孟子坐而论道,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回答“礼也。”

    淳于髡再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再答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溺援之以手者,事从权宜,也是礼。

    王锤并不违反礼法道德,更不涉及无夫奸这种刑名了。

    朱祁玉朱批了俞士悦的奏疏说道“让湖广巡抚都御史查一查吧,让贺总宪行文,例行考校就是。”

    这崇阳县令要是没问题,大明朝的御史们的名字都可以倒过来写了。

    事实清楚铁证如山,人证众多人人称赞之事,结果被县令搞成这个模样,真的给这个崇阳县令打了这王锤八十杖,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礼乐崩坏。

    能当知县事,最少也是举人出身,能不读孟子

    说到底都是利益作祟。

    湖广按察司调查卷宗中显示,这范氏嫡女刚刚死了爹,而范氏大宗无长男,只有一个幼子,这也是范氏嫡女四处参加诗会寻找郎君的缘故。

    这桉子要是给办成了,范氏嫡女的这个堂兄霸占偌大的家业,这崇阳知县事能捞多少,全看这堂兄的孝心了。

    “陛下,已经查过了。”兴安从桌上拿来了另外一本奏疏,正是湖广巡抚都御史李实写的奏疏,里面是对崇阳知县事的弹劾。

    兴安将奏疏打开说道“李实调查这崇阳知县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好赶到一起了。”

    朱祁玉看完了奏疏,朱批之后,有些感慨的说道“都察院最近在不断发挥他本来的作用啊,朕心甚慰。”

    兴安略有些阴阳怪气的说道“那是,各地巡抚,刚有了确定的品秩,正三品京官都御史咧,六部尚书也就是正二品罢了,这刚升了官,定了名分,自然好好表现才是。”

    宦官和文官天然敌对,即便是兴安不刻意,也会在字里行间,不自觉的表达一些对文官的不满。

    朱祁玉摆了摆手说道“诶,此言差矣。”

    “胡濙之前还说都察院风气不正,都是朕把都察院精明强干之人调走了,从于谦、王文、陈镒、李宾言、李贤等接连调任,导致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