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30章 延绥生机(第2/4页)

    然兴盛起来的羊毛贸易,陡然间,就要比前些年繁华了不知多少倍,九边百姓的日子,一下从艰苦难捱,‘逃边’成风,调过了个来!

    此时回头来看,一切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身在其中,却不觉得有多么的稀奇,一切都仿佛是自然而然:牧民们来卖羊毛,边市这里的价格好,值得他们特意跑一趟——不但羊毛的价格好,商品的价格也好,盐、糖,都是好东西,价格那样的便宜,还有马口铁,这东西在牧民中实在是太风靡了,比瓷器、陶器都更受欢迎,轻便、牢固、耐用,一个铁皮水桶,在牧民看来都是能传家的好东西!

    来了边市的牧民,走的时候没有带着现钱离去的,全都把自己的皮草、白食、羊毛,换成了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和盐糖,而买活军这里,得到了大量便宜的初级产品,生羊毛、只经过简单鞣制的皮革,一袋袋的奶制品……他们把奶制品送往巴蜀,在巴蜀走航运去买境那里,这是买活军那里很多奶食的来源。京城的使馆用的奶食,是从张家口附近的草原过来的,和这里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

    这是可以立刻送走的货物,但羊毛和皮革呢,在本地精制过后再去运输,这是最好的选择,张秉忠只是在这风气中应运而生的人物之一,本地但凡有些人望的军官,现在都在收纳人口,洗羊毛、晒羊毛、绕毛线……

    买活军留在边市坐镇的队伍,会把这些精制羊毛的办法教给他们,也卖给他们生羊毛,但是,他们的商队不是说每旬都来的,张秉忠可以选择自己走一段路,到延州去交割货物,价格会高一点,也可以在本地就卖给买活军的坐地商队,价格要低一些,也可以卖给行商,买活军这里只管收卖生羊毛,他们甚至不禁止鞑靼人私下和汉人交易!

    做生意如此大方的商队,实在是很少见的,从前,那些输边商队,打通了上头的渠道,在本地总是趾高气昂的,自己走私,抓别人走私的劲儿还比谁都高,这买活军的作风,和他们完全是不同的,他们来到延绥镇,做人做事,只有一句话,那便是‘大家一起发财’!

    这话实在是不假的,这羊毛生意,一下就把延绥镇给盘活了,镇里人人都有一份活计,治下的村里,若有些生计无着的妇女,家里男人死了,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儿女,从前那是真的没有生路,就算有人愿意收留她自个儿,孩子们该怎么办呢?边民村落,可没有谁家有这样多的余粮,能养活别人的孩子!

    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把儿女舍给人牙子,让他们贩到延州府去,求人家收留了,也谈不上什么身价银子,只要给一口吃的就行了。若是人牙子都不要呢?那,唯独的一条路,就是舍了皮肉去做表子了,延绥镇周围的暗门子,很多都是这样的来路,因为西北生活困苦,人活不久,丈夫壮年而死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样的女人是很多的,死了一批,又很快有一批新的来填充上了。

    但是,买活军一来,第一个,带来了羊毛生意,第二个,带来了充沛的土豆种粮,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妇人们,并不是完全不能做活,只是种不出够一家人嚼口的粮食,本地最常种的是一亩地一百来斤二百斤收成的黍米,一亩地就够一个成年人吃半年的,也就是说,要养活自己,她就得种二亩地,这是至少的,余下的孩子们,全算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