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731. 迁都的林丹汗 草原.瓶子 大汗不信佛……(第2/3页)

    奴生的孩子,他妈妈是老额涅格的妹妹,他来收羊毛时,给我们带了一盒黏糕,那个滋味,那个滋味就算是长生天住在舌头上,也莫过于此了”

    糜子黏糕

    这个词立刻在很多人的嘴巴里激起了馋涎,鞑靼人爱吃黏食,当然也爱吃甜的,满珠习礼也对这户人家的富裕恍然大悟,“怪不得你们家的日子好过,但你们为什么在这儿放羊呢有这样一门亲戚,你们该在下旗附近才对”

    鞑靼人交谈,有时就是这样率直,主人也不生气,而是笑呵呵地说,“换羊毛的商人,虽然有好东西,可说话不如人口繁盛的家族好使,我们家活下来的男孩少,就把靠近边市以及汉人边境的草场让给了男孩多的人家他们的孩子都要去边市,要是住得近,回来探亲能少走半个月的路呢。”

    “原来是这样。”满珠习礼也认真地点头,“你们是大度的人家,让孩子们找到了出路,长生天保佑你们。”

    瓶子跟着微微颔首,在心底,她对这户人家的好感增加了这里的话,就牵扯到了鞑靼人的习俗了,鞑靼人为什么这么尊奉喇嘛教,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缘故,在瓶子想来,如果抛开修来世这些说头,最大的好处就是喇嘛教是接受僧人修行的,而且管他们一口饭吃。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萨满教可不要那么多萨满但一户人家的男孩多了,舍不得分家的话,该怎么办呢草场就只有这么多,能养活的人口是有定数的,多了大家都吃不饱,少了的话,活计又没人干。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尴尬的情况在草原,孩子要平安长大不容易,所以能多生要尽量多生,这样运气不好,要是死了几个,那也还有盼头,别的孩子会长大的,草场和牛羊有人继承、照看,血脉能够延续,自己老病了也能指望后代们照顾一一。

    可是,要是运气好,大家都没有死呢,饭就有点不够吃了。所以,凡是在草原讨生活的游牧民族,都习惯让幼子守灶,长子长大了,和父亲一起打下的土地就有一部分归他,让他分出去单过,还能生孩子的父亲,就还有余力为小儿子挣下新的家业不管是去抢别人的,还是如何,反正成年的儿子分出去了,自己的血脉就有了保证,后头的儿子,自己能挣多少就是多少,也别埋怨。

    因此,自古以来,草原上也是纷争不断,各部落之间彼此争抢,凝聚力不强。但后来,鞑靼人的大汗出现,从此草原上就有了秩序,斗争不像是原本那么频繁了,孩子们长大以后,就让人为难了现在不许打仗,不许和同族抢地盘了,那么,要么是一部草原团结在一起,去抢另一部草原,要么就是让家里多余的丁口出家去。

    只要真的虔诚,喇嘛教也会收留他们,给一口饭吃的,尤其是黄教,他们的僧侣虽然过得艰苦,但也是来者不拒,牧民家里多余的儿子,都可以舍给寺院,这要是机灵了,成了上师,家里还跟着沾光呢

    便是成不了上师,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啊,要是家里的男丁出事了,还能把他叫回来,就像是

    瓶子还不知道什么叫保险,否则她也会这么形容这种出家现象的,总之,这种宽容的出家办法,让喇嘛教变得很有用,也让牧民们和他们很亲供奉钱财,不也是用来养育自己家的孩子吗,很多穷苦的人家,把好多孩子都送进寺庙当沙弥和佛奴了,是布尔红白白地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