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二十四章 防人之心不可无(第1/4页)

    ss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金陵,小雨。

    江南独有的淡淡氤氲雨雾,弥漫在偌大的长宁宫。

    不过五六十平方的暖色书房内飘荡着龙涎香特有的氤氲雾气,陈胜安坐在宽大的书案后,一袭宽松的亚麻色袍服在明亮的灯火照耀下散发着蒙蒙的光晕,一枚简简单单的莹润羊脂玉发簪将梳得整整齐齐的发髻衬托着越发乌黑油亮,清净之中透出些许淡淡的闲适之意。

    他手持着一卷儒家经典孟子,伴随着窗外雨滴打在竹叶上的细微沙沙声,安静的着。

    相比于孔夫子还较为空泛的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孟子无论对仁字学说的诠释,还是对人性的探索,都更进了一步。

    孟子主张仁政,首次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一开创性的思想,以及完善了人性本善,以及先天性善意需要后天的养护,才能长期的、更好的存在这一概念。

    是不是很耳熟

    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及个人修养的起源。

    这样的理念,陈胜当然不陌生。

    但作为异时空来客的一大通病,就是什么都懂一点,却又什么都太懂。

    就好比人性本善这个主张,在他前世那个时空,是个华夏人听到这四个字都能下意识的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哪怕是持相反观点“人性本恶”的人,也能随口列举出孩童用开水浇灌蚂蚁窝这样的依据来加以论证。

    但事实上,极少有人真正去翻阅过孟子关于人性本善这个主张的诠释。

    孟子针对人性本善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一个素不相识的孩童在井边玩耍,突然失足跌落水井,而你恰好从旁经过,无意中看到这个场景,你的内心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的行为上的第一反应又会是什么

    不考虑周围有没有人,不考虑外界对你的行为的评价,也不考虑名誉不名誉的问题。

    单单只追溯心头最原始的、最本能的反应

    孟子认为,这就是仁,这就是人性本善。

    这也是儒家与法家最根本的冲突。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后天加以引导,提高个人修养,就能造就人人皆是君子的大同世界。

    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必须要严明律法,用高压威慑、管束百姓,才能造就各行其道、各司其职的秩序世界。

    在这一点上,陈胜本身其实是没有自己的主张的,无论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他都觉得太绝对,都不拥护。

    他所奉行的,是更加朴素、也更加温和的处世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而他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施政方向。

    只是,要想将这一碗冲突的、沸腾的水端平,他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习。

    孟子的学说,陈胜就已经翻阅了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适时,蒙毅躬身入内,揖手道“启禀大王,特战局急报。”

    陈胜头也不抬的淡淡说道“呈上来。”

    “唯”

    蒙毅躬身上前,将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呈于案前。

    陈胜不慌不忙的做好书签后,才拿起密信拆开,先习惯性的扫了一眼信笺左下角的落款,却见到落款不是陈风,而是陈丘。

    他皱了皱眉头,定睛细看。

    片刻之后,他放下信笺,面色略有些阴郁的沉思许久,终于开口道“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