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72章 量变到质变(第2/3页)

    践进行检验。换一句话说,理论被实践修正,但永远不能完美地指导实践。”

    见陈求道和陈与义相视苦笑,王宵猎接着道“你们一时间不明白我说什么不要紧,以后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对于我们很重要。不只是认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做事情的方法。明白了这个关系,也就明白了工作中应该怎么对待实践和理论。”

    直到这个时候,王宵猎才明白,自己前世小看了实践论,没有认识到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

    充分地认识实践论,不是看里面写了什么,有哪些依据,指导了哪些实践。实际上教员写实践论的时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而是要从实践论中认识到实践的作用。应该认识到,实践应该有理论指导,但不能完全被理论所指导。完全依据理论的实践,是失败的实践。

    从对世界的认识来说,人的所有知识,都是对世界不完全的认识总结出来。这样的知识,形成的理论体系,必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理论,接近世界的真实。

    前世讲哲学,总是讲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可被认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其实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含义。这是文明的不同。中国文明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不需要针对上帝讨论什么。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多大重要性可知还是不可知,不都要一点一点去认识世界这两个问题,价值主要体现在有没有上帝,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的。

    对于王宵猎来说,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他根本就不关心,甚至都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一样茫无头绪。对于人来说,对世界认识不完全是天经地义,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在中国,小孩子都懂。

    抛弃了上帝,思想体系就完是另一个样子。后来人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评价,就不会贴上什么朴素的唯物主义、有朴素辨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等等这些奇怪的标签。

    人能不能认识世界王宵猎的答案是能,也不能。能是因为实践,可以通过实践做到。不能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是认识不到自己已经认识了的。而只能跨过这个阶段回头看,才知道自己认识了。

    用前世的语言讲,就是认识世界,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向一个目标前进,永远不知道有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接近目标的时候,会突然进入下一个阶段。这叫做量变引起质变。只有发生质变,我们回头看,才知道大约在什么时候达到了目标。

    我们平时做事情,能明确知道完成或者没有完成,是因为设定了截止条件。或者有人,如上级告诉你,这件事情是做完了还是没有做完。而不是真正地完成了目标。最常见的情况其实是上级告诉你这件事情你完成了,任务结束了,你回头看才发现自己做完了。

    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成为理论,实践也不仅仅是理论的演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践开始前进行指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理论在被实践修正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