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百六十章掣肘(求月票)(第2/4页)

    中间六路布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由南向北,纵兵并进。

    北京以西,到山西边界,千里之内,多为旷野平川,满蒙骑兵扬鞭跃马,沿途所过,六府城镇皆被攻掠。

    因大凌河战事失败的孙承宗一直在老家颐养天年,清军进攻高阳,他率领全城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七十六岁的孙承宗选择自己体面,自缢而亡。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百余口遇难。

    这只是大明忠臣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百姓家破人亡,沦为清军的奴才,任由他们欺凌。

    卢象升与陈新甲刚交接完,又赶上这个事。

    皇帝要他率领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个总兵入卫京师,并督天下兵马,第三次赐尚方宝剑。

    卢象升闻讯,伏地痛哭,请求解任,崇祯不允许。

    然后便一路赶到京师。

    清兵深入腹地后,卢象升立即成为主战派的代表,反对任何形式的谈判议和。

    他爹刚刚去世,也不准他奔丧,卢象升穿着麻衣草履,奉诏督师,被誉为“北门锁钥”。

    又一日的黎明,崇祯召见卢象升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再一次批驳了杨嗣昌的议和之事,对皇帝说:“陛下命我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脸色不是很好,他其实是赞同杨嗣昌的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也有心思想要和清军议和,奈何就是拉不下脸去。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他提醒卢象升在对建奴作战时不要想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毕竟别看卢象升长得一副文弱样子,可打起仗来真的不要命。

    整个文官体系当中,全天下也就他这么一号人。

    崇祯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自是要求主战,满座沉默。

    无人接茬,倒是被皇帝派来的人捧场。

    司礼太监曹化淳对着众人道:“毕竟卢督师说了算”

    杨嗣昌与高起潜二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目前而言,朝廷哪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与清军血拼到底的

    纵然是吴国俊他在几万清军面前,手底下的几千人也得麻爪。

    卢象升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在座的各位显然打定主意,到时候就看着卢象升表演。

    他不是义正言辞,一点都不能妥协吗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他,还给了兵部尚书的头衔,指定能够大杀四方,最好把带头的多尔衮给擒住。

    就像擒住高迎祥一样,咱大明好歹也擒获过莽古尔泰,他要是活着在大清怎么也是个亲王的爵位。

    卢象升的一身正气,并没有唤醒众人随他抗击清军,反倒都等着看他战败呢。

    崇祯咬了咬牙又从内帑拿钱犒师。

    卢象升十分感动,表示必将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