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6章 水稻产能(第1/2页)

    “臣孙凭,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大王万年”

    在一片尽是错落有致的田野之上,大司马孙凭正在率领一众将士,迎接远道而来的庆忌。

    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庆忌等人终于抵达目的地。

    只见此处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山头, 已经被开辟成不大规则的田亩,上边种植着渐渐泛黄的水稻,长势一般,甚至是寒碜。

    稀稀疏疏的稻穗,显示着今年的收成较差,可能还不足以温饱

    庆忌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不少的农夫, 即原来的楚军战俘们还在光着膀子,挥舞着农具在刨土,或者是在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

    只是将天地开垦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若是没有充足的水源或者肥料,或是杂草丛生,估计他们连最基本的养活自己都难

    庆忌虚扶一下,让孙凭免礼平身后,便打量起来四周的景象。

    “大司马,你可知晓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几何”

    庆忌十分关心民生问题。

    对于西南之地的开发,他同样是十分重视的。

    孙凭闻言,旋即垂手道“回禀大王,眼下正值收割季节,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大致上在半石左右。”

    “半石”

    庆忌被这样的数据吓了一跳,暗暗吃惊。

    按照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换算到现代的斤数,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半石也不过六十斤

    产量如此之低, 怎能不让庆忌感到发愁

    见到庆忌皱眉, 在一侧的治粟内史范蠡不由得低着头,缓声道“大王,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如此之低,不足为奇。”

    “此地的稻田一年一熟,不同于吴都、梅里等地的上等良田,可一年两熟。”

    “再者,稻田适才开辟,尚属旱田,若非天公作美,今年风调雨顺,唯恐地里的水稻颗粒无收矣”

    闻言,庆忌微微颔首,显然是认同了范蠡的这一看法。

    这些充当农夫的楚军战俘,被迫到西南之地屯田垦荒,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想让荒地变成良田,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事情。

    而且,这期间必然是要经历更多的艰辛开垦的过程。

    “他们是在开凿水渠吗”

    庆忌指着不远处正在挥舞着锄头,卖力的刨土的农夫问道。

    孙凭回答道“正是。大王, 农田需要灌溉,稻田远比麦地更需水量,若无充足的水源,便是寻常的沃土,都难保不会歉收”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庆忌都懂。

    只是,庆忌依旧十分在意西南之地的开发问题,开发的速度如此之迟缓,力度如此之小,吴国何时才能拥有真正的大粮仓

    要知道,在后世,现在的吴越之地,可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庆忌若是记得没错的话,这句谚语出现在宋朝时期。

    在宋朝时期,天下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

    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家衣冠南渡,将大量的人口以及先进的生产技艺都带到南方,使得华夏历代王朝的经济中心渐渐向着江南一带迁移。

    但现在,吴国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