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刀(第1/8页)

    [概述]

    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与匕合称亦为膳食器。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铜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长柲卷首、平刃、曲刃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骨,这类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中国的]

    最早的铜脱胎于石,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商朝的青铜,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当时的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佩。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柄短长,有厚实的脊和锋利的刃,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一把身长1厘米,背微弓;另一把长2厘米,类似冰形。那时的青铜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和佩之分。佩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5000把;孙权则命造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8000把。这些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要算“环首”,这种直背直刃,背较厚,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钢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佩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身通体雕错花纹,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佩,全长105厘米,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那时有名的制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