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弓(第2/4页)

    座楚墓中,出土过一些保存较好的战国。其中有一件全长10厘米,体最宽处.5厘米,厚5厘米,两侧装有角质弭。身是用竹子制成,中间一段用四根竹片叠成,外面粘有呈胶质薄片状动物筋,并在体外缠丝涂漆。这种虽然算是普通的,但所使用的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俱全,算是古代一种复合。后来的变化都是体现在选材和制作上,基本式样没有多大变化。

    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

    “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为礼节。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善射。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繇基”的小将,自幼习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发百中,被人们称为“神箭养叔。”

    汉代时,制作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箭。有虎贲、雕、角端、路、强等。不仅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箭战斗场面。《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四射,箭如飞蝗”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遥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急忙张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静卧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大,众人皆传李广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虽然讲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条件。古时力以“石”为计算单位(1石=9斤)。三国时,有名的蜀将黄忠虽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国点将,欲破魏国名将张邓。军师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能抵过张邓。黄忠则曰:“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邓匹夫耶?”说着取下架上大刀,抡动如飞,壁上的硬连拽折两张,可谓“老当益壮”。南北朝的拉力增大。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

    唐代分为长、角、稍和格四种。长用作步战,角用于骑战,稍和格是狩猎用和皇朝禁卫军用。唐宋以后直到明清,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和练习。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的臂力,所以练习用的是“大”和“长”。明朝特别重视的选材与制作,一把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许多地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视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自火器问世之后,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之长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