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1章 一百六十一章:备战(第2/2页)

    们千万不要认为根据地将要修筑的这座城池很大,其实古代的城池都不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算大城了。

    明朝的一里不止五百米,一座周长八里的城池占地面积也仅仅是一平方公里超出一些而已,跟后世的一个大点儿的小区差不离。

    其实集中全部人力修建城池,完全有能力在秋后完成。

    但是用不着如此,因为已知后金军这一两年内根本顾不上虎墩兔这一边。

    根据地的城池有了四米高的墙体,足以防御骑兵突袭。

    当务之急是解决衣食住行改善所以群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大量采购棉花、棉布,又由于大草原上不缺羊毛、羊皮、牛皮,所以根据地再也没有谁衣不遮体。

    人人都至少有一身棉衣,一床棉被,绝大多数青壮年还有了一套白色的毛线衣、裤,有不止一双羊皮马靴或者牛皮棉鞋。

    衣食住行,衣服问题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做到了不低于八成饱,隔三差五有点肉。

    根据地不缺牛马,大车很多,工作地点比较远的地方都有马车接送。

    唯一还没彻底解决的问题是住,因为还有很多人挤在蒙古包里。

    忙过春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量修建保暖良好的住房,要求能够满足所有人居住。

    当然,这年头不可能有过高的居住条件,仅仅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足以。

    组建了家庭的群众拥有自己的小家,其余人都要确保住在温暖的集体宿舍里。

    每个集体宿舍都要修造火炕,满足住二十个人的需要。

    小家庭一般情况下分配里、外两间房,里间是卧房,修建能够睡七八个人的火炕。

    冬天,不仅仅是冬天,只要是冷得没法种田的这段时间,原则上所有的人都住进城池里。

    粮食、生活用品、被褥、衣服等等都得存储在城池里的家里,没有成家的当然是存放集体宿舍。

    种地理所当然要出城,可是有些田亩离城池比较远,每天来回瞎耽误时间。

    所以需要修建一二十个集中居住的集体宿舍。

    城外的宿舍只需做得到遮风挡雨,能够生火做饭,属于临时建筑,冬天不住人。

    一开始就采取集中居住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更大原因是为了备战。

    可以想象得出,根据地肯定会被攻打。

    按照建奴的出兵习惯,基本上是秋后开战。

    他们来到根据地之时,要确保他们抢不到一粒粮食、抢不到一件家当、抓不到一个汉民。

    这样做了最起码能够确保建奴没法威逼被抓捕的汉人参与攻城当炮灰。

    他们远道而来,没法通过劫掠完成补给,已经注定吃了亏。

    如果攻城不下再损兵折将,以他们的国力恐怕承受不起,以后还会不会来,愿不愿意来劳师远征,这就得打个问号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