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59章 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第2/2页)

    人工成本不过08文。一个五口之家,冬季取暖,平时做饭,一年下来三千斤就足够了,我们卖一文五一斤,也不过才四两五。”

    “可是少爷,南京城中的百姓哪有这么多钱买煤”秋香想了想,还是有些不解。

    四两五,这个数字很小,对李云睿来说这点钱不值得一提,但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是天文数字。

    “呵呵,秋香,看来你忘本了”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你可知道,南京城中柴薪、木炭的价格”

    李云睿这样一说,倒是把秋香难住了。

    秋香本是穷人家的孩子,到了曹国公府上,不说是锦衣玉食,也从来没饿着她、冻着她,对于普通民间的生活,还真有些忘记了。

    南京城中,燃料主要有三类,薪、柴、炭。

    薪,荛也,指的是柴草,比如水稻、小麦的秸秆,河边的芦苇草,这一类的价格是一两银子二十担,一担是一百斤,看上去一两银子能买两千斤,很多是吧但这类燃料有个缺点,烧起来消耗很快,一顿饭得烧个二、三十斤,一担薪最多烧两天。

    柴,就是树枝、树干,这个抗烧,但价格贵,南京城中一担柴约在一百五十文到两百文之间。

    至于炭,那就不是普通百姓之家能用的起了。三百文起,上不封顶,因为有很多炭都是定制款,比如兽碳,里面得加香料,大富之家,都烧这玩意,一石三到五两。

    可以这么说,在大明薪柴开支是一个大头,明朝的官员一般都配置专人,负责帮官员买柴烧水干杂活,比如大明会典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由此可见对柴薪的重视。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南京城的百姓自己出去拣柴烧,那是不可能的。能住在京城的人,大都是小康之家,都是各地富户迁到京城的人,在各地那都是有脸面的人,怎么可能落下面子去拣柴

    听完李云睿的解释,秋香有些愕然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柴薪,居然有这么多门道,果然处处有学问,处处有商机。

    “煤这东西,耐烧,燃烧效率高,做饭取暖两不误,到了南京肯定受欢迎”李云睿笑了笑说道,“另外煤粉加上黄泥,可以做成煤球,咱们论个卖,经济又实惠”

    说道这里,李云睿脸上露出一丝奸商的嘴脸。

    秋香的态度,从开始的反对变成逐渐的接受。

    “一斤煤咱们卖一文五,就能赚一般,一天一百八十万斤,就能赚一千三百两,一年纯利就能赚五十万两”李云睿又开始算了起来。

    “啧啧啧”听了李云睿的话,秋香开始咋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小小的煤炭,居然这么赚钱

    煤炭要是不赚钱,后世那些煤老板们怎么可能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行业钻哪个煤老板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云睿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后世人人羡慕的煤老板,在后世他特别反感那些财大气粗的煤老板,整天大金链子小手表,穿个貂夹个包,搂着小妹可劲骚,软中华,硬玉溪,剪个短发装牛逼

    没想到,李云睿终于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李云睿这么费七八力办这件事,是有深层次目的,他准备利用这件事,将内河漕运给盘活,顺便拉动漕运沿途的商业经济。

    漕运,自古以来就有,从隋炀帝建设京杭大运河开始,唐朝迈向第一次巅峰;唐后的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南段,也就是扬州到洛阳这一段非常繁华隋朝京杭大运河是三段,西段是长安到洛阳,南段是扬州到洛阳,北段是洛阳到涿郡;到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运河失去了繁华;元朝建立后,元大都就在北平,为了把富庶的南方粮饷运到元大都,元朝疏浚了通济渠,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有了雏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