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62章 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什么(第2/2页)

    ,都可以换一引盐,你是选择河南,还是河南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朱元璋就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价格浮动,根据地方的远近制定了粮食换盐引的价格。

    比如在解州、蒲州这些地方,三石粮换一引盐,而在太原府就是一石六换一引盐,而在河州一石粮就可以换一引盐。

    “以太原府为例,十六斗粟换一引盐,其中支粟米十五斗,另外一斗折色白银一分,以太原府现在的粟米价格,八钱银子一石,也就是说一引盐折合一两三,不知道我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李云睿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看着五位盐商。

    “小公爷这么说,也是可以的”吴铭点了点头,说道。

    李云睿说的是市价,但吴铭等人在这边商屯,除了支付一些租用土地、雇人的费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开支,他们的成本远远低于一两三,当然,这是盐商的秘密,不足为外人道。

    “诸位拿到盐引后,到两淮、两浙、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提盐,然后就地卖给水商,依据年景不同,价格在二两六到三两二之间,不知道我这个数据对不对”李云睿继续边走边说起来。

    所谓水商,亦称“水贩”、“贩商”,明代实行开中法,有江湖行商专买内商引盐运销各地,水商买下引盐后,必须详细报告给官府,官府确认引盐数量后,给水商出具许可,水商凭许可证和盐引,再运输到全国各地进行贩卖。

    而内商就是指手持盐引,能在盐场内买盐的人,也就是常规意义上的盐商。

    用后世的角度来看,一个是经销商,一个是零售商。

    李云睿这些数据当然不是他随口说说,是他做了很多功课的。

    听到李云睿这么详细的说出数据,五个盐商点了点头。

    “大明有六千万百姓,以每人每年吃五斤盐,一年不过消耗三万万斤,一引盐重四百斤明初盐引有两种,大引四百斤,小引两百斤,后来改成一引五百七十斤,此处取中间值,三万万斤盐折合七十五万引。”李云睿继续在包间中踱着方步,给盐商们算着账,说道,“七十五万引,以每引一两的利润,一年也就七十五万的利润。就算你们是自己种地,成本很低,我算你们每引二两的利润,一年的总利润也不过一百五十万两。”

    “大明北方边境绵延数千里,类似你们这样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一百多万两银子,你们这么多人分,一年到头也不过能挣个三、五万两而已。”说到这,李云睿停了下来,扭头看着盐商,说道,“不知道我说得可用错误”

    明朝的盐商没有清朝的盐商那么有钱,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基数不同,清朝得益于红薯的推广,人口大爆发,人口达到四亿,对食盐的需求量极大;二是因为清政府在盐商中扶持了代理人总商,整个大清的盐政把持在几个总商手里,大量的钱财集中到了总商手中。而明朝的盐商,只要你拿着粮去边军那里,就能换到盐引,谁干都可以

    听完李云睿的话,盐商们点了点头,并没有否定李云睿的话。

    “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天灾,生怕干旱或者水灾”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为了三、五万两银子,费神费力,非智者所为。瞅瞅各位的头发,都白了一片呵呵”

    在做的盐商,被李云睿这么一说,突然感觉有些惭愧,以前自己一年能挣两、三万两银子,还颇为自得,怎么到了李云睿这里,就成了被人鄙视了呢

    盐商脸色纷纷露出愧色。

    “诸位也是商场老手,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李云睿走回了位子,坐了下来,对着五位盐商问道,“诸位认为,做生意最关键的是什么”

    “自然是诚信”

    “应当是人脉”

    “合作吧”

    “机遇”

    盐商们纷纷回答起来。

    “各位所言都有道理,不过我以为,做生意的关键周转率”李云睿笑了笑说道。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