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7章 秋收(第4/6页)

    运输成本和加工成本,这么高的收购价,加工粮食没有多少利润。”

    苏河态度没有动摇,说明自己的观点。

    “没错,民间商人不许和百姓直接收粮,他们只能向储粮局买粮。

    农民所有粮食都需要卖给储粮局,由统领府固定粮价。

    大明朝一些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

    士绅都是在秋收时候,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哪怕是丰年,农民手中的粮食也卖不上价格。

    这就是农民多收了斗,也吃不饱饭的原因。

    我们储粮局现在与农民直接对接,粮食全年都一个价。

    无论是灾年还是丰年,每次秋收之前,储粮局会调整收购价格,这个价格一年固定。

    今年的粮食收购价。

    小麦和水稻2两银币100斤。

    红薯:500枚铜币100斤。

    统领府建议的粮食售价。

    面粉或大米:3两银币100斤。

    红薯800枚铜币100斤。

    中间的差价,就是给商人的利润。

    商人售卖粮食,只能低于我们定的粮价。

    商人去除加工的成本,他们赚的不会太多。

    粮食需要官府兜底,绝不能成为暴利行业。

    别看粮食加工利润低,但这属于大宗商品,规模上去利润很高。

    我们主要打击一些囤积居奇的商家,粮食绝对不能成为暴利商品。”

    王仲策立刻赞同道:“这种设置底价的政策非常好。

    我们收购价格,比大明朝时期,士绅收粮的价格高很多。

    又设置最高的粮食售卖价格。

    没有种粮的百姓,他们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

    购粮局统一进行粮食收获,也能防止有商人操控粮价。

    这种农民和普通百姓都有的赚,只是中间食利阶层亏损。

    减少粮食的流通环节,能让粮价一直平稳。

    只要粮价稳定,统领府治下就会稳如泰山。

    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他们绝不会闹事。”

    石溪作为储粮局总局派下来的官吏,负责巡查各乡储粮局收储情况。

    他还有秘密任务。

    今天来到青石乡,这也意味着,青石乡马上就开始收田税。

    税务局人手不足,现在他们负责所有收税业务。

    只能分批收田税,还好粮食耐储存。

    不只是税务局过来收田税,田地贷田款,也是当地乡公所收取,都储存在储粮局这里。

    百姓只需要运粮到储粮局,不用跑好几个地方。

    石溪会见当地的粮仓负责人王十三。

    “你们这收好的粮食,不要堆在大粮仓中,全部装好麻袋。

    我走的时候,会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走。”

    他们储粮局,在汉中和金牛关那里,成立两个超大型的粮库。

    这次秋收的粮食,除了用于当地留存,大部分都转移到这两个超大型粮库里。

    汉中的粮库,现在就开始接收粮食,它是完全公开,

    报纸上都有报道。

    金牛关的粮库,从修建开始就秘密进行。

    这个粮库,只有少量的官吏知道。

    石溪经过多次考验,才获准知道这个秘密。

    他刚刚负责从宝鸡县和凤县等地,向金牛关粮库转运粮食。

    石溪知道统领府为什么保密。

    看地图就知道,这两个粮库,一个处在金牛道,一个接近米仓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