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37章 诸藩改封之朝议(第2/4页)

    簿,在二县任上都立有惠政。

    在朱高煦于北平节制军务期间,黄福被朱元璋升为金吾前卫经历。

    后来,黄福上书论国家大事,得到入住东宫开始秉政的朱棣赏识,奏请朱元璋擢升其为刑部左侍郎。

    因此人做事颇有章法,且行事稳重,让其负责在后方供应粮草也较为合适。

    至于大理寺少卿陈洽,乃是一位拥有极强记忆力的才俊。

    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

    他曾奉命阅军,只要从他眼前一过,他便能记下来。有的人再来一次,总是被他斥退。朱元璋嘉奖他有才能,赐给他金织衣。

    其父戍守五开去世,陈洽奔丧。

    正值蛮人反叛,道路阻塞,陈洽冒险间道而行,终于背着父亲遗骨回来。

    朱棣入住东宫秉政期间,因兵部尚书茹瑺的推荐,陈洽被召回任文选司郎中。

    朱棣继位不久后,兵部尚书茹瑺因病致仕,工部右侍郎金忠升任兵部尚书,金忠赏识陈洽的忠勇,推举其为兵部郎中。

    朱棣认为陈洽记性好,让其任大理寺少卿更能发挥才能,便升任陈洽为大理寺少卿。

    朱高煦觉得,让这位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配合行事稳重的黄福主管南征军队的粮饷,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原来的历史上,安南战事开始时,朝廷命陈洽赴广西,与韩观挑选士卒从征。后来大军出发时,朱棣遂命他参赞军务,主管粮饷。

    此时,朱棣举起奏本,环视堂上文武官员,朗声道“太子会同兵部、吏部拟定的这份名单,甚合朕意。”

    他放下奏本,负手而立,下令道“着命历城侯盛墉为征夷将军,福建都司都指挥同知张辅为征夷右副将军,率领右军都督佥事李彬等十八位将军,会同征夷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安南。兵部右侍郎刘俊参赞军务,邢部左侍郎黄福、大理寺少卿陈洽供应粮饷。”

    “臣等谨遵圣谕”

    文武官员皆俯首拜道。

    待南征军主要官员议定之后,朱棣重新坐下,命令百官奏事。

    于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等各部官员依次奏事。

    两刻钟后。

    待汇报国债发行进度的户部侍郎夏原吉退下之后,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还有人要奏事么”朱棣见状,朗声问道。

    他见堂上无人吱声,便再次起身,负手而立,望着站在堂上西侧班序最前方的一众宗王,道“朕记得,十七弟常说在京城住不惯,感到憋闷,是也不是”

    宁王朱权被朱棣点名,不得不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弟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久居京城却无法策马驰骋,实在是感到憋屈”

    “嗯,高燧自从南下福建提举泉州市舶司之后,几乎小半年才回京一次,没有人陪十七弟下棋,岂不是太无趣了”

    朱棣面着微笑,背着手走到大堂上,盯着宁王朱权,缓声问道。

    宁王朱权闻言,心跳瞬间加速,当即故意表露出一副惶恐的表情,屈膝跪地,以头触地,恭声道“臣弟不敢”

    朱棣“哼”了一声,接着又望向代王朱桂,道“十三弟,你性格暴躁,入京以来,常常以抢人钱财取乐。”

    “臣弟有罪。”代王朱桂立即出列跪地,恭声道“请陛下责罚。”

    “朕若是严惩你,怕是会有人说朕不念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