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六十一章:可有于谦辩白的奏报?(第2/2页)

    建有线电报为名,敲诈陕西境内的地方士绅及百姓,发了好大一笔财。”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一名青袍官员走出班序,作揖行礼道。

    朱高煦发现此人竟然是于谦的钱塘同乡,如今的巡城御史谢俊,顿时大感意外。

    不过,对于谢俊所言,朱高煦仍旧没有回应。

    “陛下,草原平定不过一年,大量归附者人心不稳,若是纵容于谦这样扰害两省边城百姓,必然会激起民变”

    右佥都御史李新走出班序,躬身一礼之后,十分激动的言道“臣的老家吴刘集也在于谦拆迁的名单上,臣深夜想起此事,恨不得为了那些黎民百姓,跟于谦拼个你死我活。”

    朱高煦平静的看着右佥都御史李新的表演,抚了抚须,依旧没有接话。

    洪武十五年,朱元章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作为大明最高监察衙门,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其属官有经历、司务、照磨、司狱等。

    都察院和六科不相统属,都直接受命于皇帝,各司其职,并且互相纠劾。

    至于在地方监察上,朱元章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十三道的设置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线,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易形成利害关系。

    根据监察御史的职责,可细分为巡按地方和专差巡视。

    监察御史轮流赴京师以外的地方巡视,出巡时被称为巡按御史,巡按结束返回各道及从事某一专项任务时,又被称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与巡按御史的角色相互转换,日常监察与巡相收察也彼此相通。

    朱棣继位后,在朱高煦的奏请下,还在京师设有巡城御史,也隶属于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的高官,李新平日里与于谦并无冤仇,他此时站出来指责于谦,八成是被于谦得罪的人收买了。

    对于这一点,朱高煦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于谦在地方上的举动,他基本上都清楚。

    于谦身边的护卫,皆出自锦衣卫,且暗中还有锦衣暗卫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歹人暗害。

    一般没有紧急情况的话,朱高煦每隔十天,就会收到一份关于于谦近期行事的详细报告。

    自从扫平草原之后,他对有线电报的重视,及对于谦铺设有线电报进度的关注,仅次于对太子朱瞻域办理草原事务的关注。

    “谁还有话要说”

    朱高煦扫视群臣,再次高声询问道。

    “启禀陛下,这于谦年轻气盛,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通政司昨日收到一百二十三封奏报,竟然有六十五封都是告于谦的。”

    新任通政使解纶性情刚直,他在犹豫良久之后,还是走出班序,作揖行礼,如实奏言。

    朱高煦知道解纶的秉性,也不生气,只是澹漠的询问道“可有于谦辩白的奏报”

    “回陛下,并无。”

    解纶恭声道。

    紧接着,朱高煦站起身,负手而立,看着大殿上的群臣,依次点了四个人的官职及名字。

    “右佥都御史李新、巡城御史谢俊、吏科给事中陶圭、兵科给事中李忠。”

    “臣在。”

    李新、谢俊、陶圭、李忠陆续走出班序,躬身行礼道。

    “你们都听见了,通政司昨日收到了六十多封告于谦的奏报,可是于谦一封辩白的奏报也没递上来。”

    朱高煦面露威严道“尔等在此处议论于谦,于谦却领着朕指派给他的直隶兵,风吹日晒的在修路架桥,铺设有线电报,任劳任怨”

    “朕希望尔等回去好好想想,你们告于谦状的时候,究竟是为了朝廷,还是眼红嫉妒,为了一己私利”

    “臣等不敢”

    李新等人连忙跪地请罪道。

    朱高煦冷声道“退朝”,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