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二章 瞒天过海之计(第2/3页)

    也最多是历练一番,肯定是过不了的,毕竟解试和县试不同,县试考的是记忆性的东西,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解试考的就是时文了,两码事。

    最稳妥的法子,下一科最好也不要考,在等一科,等他十七八的时候考最合适。下一科即便侥幸的中,不过是多了一个少年天才的名声,不进一甲二甲,将来的前途有限。

    这也是为何大宋神通层出不穷,但却大部分都选择在那个年纪科考一样,这个时空和原来的时空不同,不允许中了进士之后不入仕,过几年再一次参加科举,所以像原时空章惇那种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宋俊才参加科考都比较慎重。

    不过盛长杨也比盛长槐和盛长柏幸福,从小就在汴京,一直不缺名师教导,而且是一对一的私教,自然比盛长柏和盛长槐显得有天分一些,但是盛明兰却是心里有底的,要不然也不会叫盛长杨停了习武之事,就是怕他分心。

    在盛明兰眼里,盛长杨的天分,其实是比不上两位兄长的。

    赵其方和盛长槐又说了会话,看盛长槐的脸色好了一些,就主动告退,不打扰盛长槐休息了。

    但是,赵其方刚走没多久,王韶却又匆匆从熙州赶到秦州,一进门,刚看见盛长槐,来不及寒暄,就连忙开口问道。

    “盛侯,宁远侯参加科考之事,大娘子和六姑娘可曾在信中提起。”

    赵其方频繁往来汴京和秦风路,王韶的弟弟王夏去年刚成为京官,每次盛家派人来秦风路,都会派人随着盛家商队一同来秦风路,已经成了惯例了。

    兄弟二人书信往来,自然不仅仅是寒暄,当然也会互通有无,王夏人在汴京,朝中消息灵通,自然会将朝中动态给自家兄长写信告知。盛长槐当然能猜到,王夏定然在书信中提起了顾廷烨参加科考之事。

    “子纯兄,看来您也瞧出来不对劲了。”

    虽然以勋贵身份参加科举,在大宋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在盛长槐奉旨科举之前,大宋就有勋贵参加锁厅试。但是无论是之前的勋贵,还是盛长槐,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仅有勋爵,并无实权,或者仅仅是挂职,参加科举不过是给自己的身上镀金罢了。

    如顾廷烨这样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那可是前所未有的。

    “官家是疯了吗,这是要把顾指使放在火上烤啊,等到他缓过神来,定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大宋出现一个身兼文武之职的权臣,太子殿下在军中的势力,国舅被贬斥,段将军和耿将军逐渐被贵妃的姐夫和弟弟排挤出殿前司,如果顾将军在出了什么事情,那么官家苦心打造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官家到底是想干嘛,难道真想扶持永王上位吗,废长立幼,这可是大忌啊。”

    王韶之所以这么紧张,是因为他明白,官家为了平衡朝中势力,除了顾廷烨之外,禹州旧臣里面,亲近太子的军中将领,这两年都不怎么顺心,沉国舅并非是特例。

    小段将军和耿将军,本来也算是禁军中实权将领,这两年也都被官家找了各种理由调离殿前司,现在殿前司的重要职位,全都在刘贵妃一党手中,甚至刘贵妃那个不着四六的弟弟,也成了殿前司排名前几的重要将领。

    独独只有顾廷烨,虽然明面上看上去是官家的人,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顾廷烨不仅仅是官家的人,他才是官家平衡朝中势力的重要棋子,一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