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六十四章 幽州的成果(第3/3页)

    光投向王玄策,道,“草种计划如何,是否筛选出了适合的草种,”

    “还算顺利,异族的牧草,我们自己的牧草都挑选出了一二,分别有紫苜蓿,鹅观草,和紫根菜。”

    王玄策道,“其中紫苜蓿的因为是汉朝时就随着汉血宝马流传入我国。

    所以这种牧草的培养方式最是完善,一些擅长养马的马匠手里都有种植紫苜蓿的资料。

    我已经收集起来,前期我们可以重点种植紫苜蓿,作为主要的牧草作物。”

    “前期”李淳风听到了王玄策的话,倒是好奇的说道,“有更好的作物”

    “嗯”王玄策点点头说道,“另外就是紫根菜。

    这是东突厥百姓送来的草种中最优秀的了,不论是耐寒还是耐旱的特性上都相当的优秀。

    这东西不吃土地,不论是在向阳还是向阴的地方都能够生长,基本上只要土地足够湿润,排水又优秀的土地就足够了。

    而且它的周围很少有其他杂草生长,栽培一次,还能多次收割,一次种植享用多年,作为青储饲料那是相当的省事。”

    说实话,紫根菜如果是在现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俄罗斯饲料菜,简称俄菜。

    这东西的发源地就是高加索山脉和西伯利亚地区,而突厥人对这种牧草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重视,真的发展起来却是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甚至连畜牧业都完成工业化之后才出来。

    至于紫根菜这种东西的价值,差不多是经济价值最高的牧草了。

    按种植一亩俄菜计算,只需头一年引种培养,此后每年的再投入已寥寥无几。

    一亩土地就能满足7头牛、45头羊、27头猪、110只鹅青饲料之需要。

    用于喂奶牛,可多产奶8至12。按营养价计算,一亩俄菜与种20亩玉米蛋白质含量相等,经济价值可见一斑。

    “既如此,这种作物为什么不先推广”李淳风听到王玄策的话不由问道。

    “因为这种作物我们华夏没怎么培养过,不像紫苜蓿我们培养起来已经相当的完善了。”

    王玄策认真道,“但这种紫根菜,我们并没有成熟的耕种技术,这需要慢慢磨合。

    既然牧草计划是为了让北方的游牧民族融入到我华夏,那就轻乎不得。

    毕竟信誉建立不易,但只要出了错,想要毁坏的话,那就太容易了”

    “你所说的正是”听到王玄策话语的沉稳态度,李淳风也认可的点点头,说道,

    “优先推广紫苜蓿,这紫根菜先找些地方进行试点,对了,你不是说有一种吗,也说说”

    “另外一种的鹅观草在效能上比不上另外两种。

    不过鹅观草能在山上丘陵或者其他环境更加恶劣的情况下生长,算这两者的一个补充。

    若说效能,还是紫苜蓿与紫根菜更好。”王玄策解释道。

    “很不错,这样的话牧草计划算是有了真正的牧草种子,我们农业学府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等待朝廷派人来推广这些草种了”李淳风倒是满意的点点头。

    不过李淳风继续道,“不过还不够,我们也不能够放松了,继续寻找个更适合的牧草。

    如果没有新的种植,那就想办法通过杂交的方式,不断培养更优秀的牧草品种。”

    “诺”王玄策听到了李淳风的话语,到底是答应了下来。

    毕竟已经在农业学府待了两年了,王玄策自然也接触了豌豆实验,也懂得了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不断的强化种植的性能,从而种植出更加优秀的牧草。

    这时候的李淳风则是把目光落到了刘仁轨的身上,刘仁轨倒是大大方方的说道

    “我在渤海水师的渔船上待了整整一年,跟海船吹了一年,到底是找到能食用的作物了。

    一种是紫菜,另外一种是海带,不过想养殖他们怕是还要花费一段时间。

    我最多把他们生活的环境记录下来,但想要规模培养,就需要交给农业学府了”

    李淳风点点头,倒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刘仁轨在船上飘荡了一年的时间,跟着老渔民吃着各种的东西,这才找到了两种海中的可食用植物。

    指望刘仁轨进行种植这是不现实的。

    而且李淳风也发现了,自从刘仁轨上了李德謇的船后,好像有点不想要下来了。

    所以,与其逼迫刘仁轨去干他不想要干的事情,还不如让刘仁轨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至于接下来怎么样培养,农业学府这么多的人,只要有方向了,那么慢慢培养就是了。

    说实话,自从开始种田,好像那些需要好些年才能够出成绩的事情,对于农业学府出来的人来说,好像也能够接受了。

    那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不能说是没有,但所有认认真真种过田的学生都明白,想要有收获,那就必须要耕种一年,想要有更优良的种子,那就必须要多年的成果积累。

    总而言之,对于农业学府出来的学生来说,耐心都格外的好

    所以,李淳风也就只是顺势布置了任务,至于什么时候出成果,至少李淳风并不着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