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四十二章 神魂出窍显威力!置之死地而后生!(第2/9页)

    径大约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央完全可以造成数十人的杀伤,这个威力相对于它50毫米的口径和重量来说,已是极为可观了。

    就连大正十年掷弹筒十分令人诟病的射程问题,在式掷弹筒这里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其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有效射程也达到了500米,远不是大正十年掷弹筒不足200米的射程所能够比拟的。

    但式掷弹筒也不是没有缺点,而且其缺点还十分明显,那就是发射流程极为繁琐。

    它需要射手在使用掷弹筒时,首先寻找好目标,利用拇指法等方式测定目标距离,通过掷弹筒筒身上的一条白线对准目标,随后再将底座杵在地面,并通过筒身侧面的水准器将掷弹筒稳定在45°角上,最后再由射手调节需要射击的距离表尺。

    掷弹筒拥有两种表尺,一种是发射制式榴弹的,另一种则是发射手榴弹的。

    针对两种不同的弹药,射手需要通过表尺指示器转动旋钮,调节炮筒内弹药的入膛深度,直到调整完毕,才可以装弹进行发射。

    一整套流程下来,别说操作,外行光听听脑子都得被绕晕了,不经历大量训练,别说上手了,小心点别把自己给炸翻了。

    以上这些,还不包括式掷弹筒制造工艺受材料所限,发射筒会因为承受不了膛压而炸裂的问题。

    日本毕竟是弹丸小国,资源极度贵乏。

    说白了,式掷弹筒是小日子典型的、为了迎合资源贵乏的国情而搞出来的武器。针对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小日子的解决办法就是训练“精兵”,试图提高士兵的素质,用高超的操作技术,来填补科技不足的沟壑。

    事实上,抗战初期,因为拥有大量经受过严格训练、经历过日俄战争的老兵,式掷弹筒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不亚于一件神器,但到了抗战后期,日军老兵残的残、死的死,军部迫不得已将娃娃兵、学生兵都赶上战场的时候,式掷弹筒的表现就一言难尽,再也不复往日荣光了。

    不管怎么样,式掷弹筒确实存着在这样那样的硬伤,但它的优点同样不容抹杀,除了上述提到的射程和威力均颇为不俗外,它的造价才是真正让它成为二战中日军火力支柱的真正推手。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日本掷弹筒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它的制造成本开始不断下降,最终降低到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时期,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的造价也变得极为低廉,如此价格,相对于掷弹筒所取得的亮眼战绩来说,那实在是太便宜,也太不值一提了。

    要知道,为了真正发挥出掷弹筒的火力优势,日军配置的掷弹筒手往往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而非是普通的老兵,因此实战中400米内的命中率,高达85至95,可谓十分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式掷弹筒虽然单兵就可以携带和操作,但实际操作中的最优配置却需要配备三名士兵,即一名射手和两名装填手,方能发挥出它的最大火力,其中装填手还需要兼职弹药手,额外携带16枚弹药。

    这样的配置不是没有原因,根据实战测试,一个熟练的掷弹筒小组,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发射25发炮弹。

    这就是为什么江浩然明明空间中有掷弹筒,却似乎将它遗忘了一般,因为使用掷弹筒充其量也就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等敌人反应过来,迎接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