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4. 秦皇其二 没有历史,那就发明历史!……(第1/3页)

    其实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被叫做赵政,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认为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因而姓赵,这种命名方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习惯的。可是秦始皇当时是秦国的公子,纵然在邯郸为质,也是秦国王室。

    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当时生活在秦国,就应被称作公子政,而生活在赵国,则应称其为秦政才对。毕竟除却秦始皇,也找不到其他的例子证明出生在别国的公子可以直接冠以他国姓氏的情况出现。

    始皇帝后世之人好像是真的在很认真论证他到底叫什么。

    不过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们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朕赵政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响亮了。

    而居于咸阳的其他黔首则仰天思考。

    那些贵族老爷就是喜欢整的这么复杂,像他们这种人,既无姓也无氏,便就一个名,总不会有记错误传的可能了吧。

    而后轻轻叹了口气,自己这是在想什么,天幕之仙人,又怎么可能会屈尊记他这种小小黔首的名呢。

    第二种呢,则认为秦国应是赢姓赵氏。秦赵确是一脉,其祖先是舜时期的伯益,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十一世孙恶来和季胜分别是秦赵两国各自的祖先。

    季胜的曾孙平叛有功,被周天子册封于赵城,得赵氏,从此成为嬴姓赵氏。而恶来一系当时也依附于较为繁盛的季胜一脉,也自称赵氏。而先秦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好像始皇帝被叫赵政,并非全无道理,很多学者也认可秦国是嬴姓赵氏的说法。

    始皇帝此刻早已平静下来,他就是想要看看,这后世之人还能说出些什么来。

    不是说秦国史料缺乏吗,怎么倒是将他的祖先之事整理得甚是清楚明晰。

    刘彻则心有戚戚然。

    好在高祖皇帝当年起于微时,不跟那些先秦贵族一样有这么多复杂的规矩。汉以来八十多年,早已姓氏混同了。

    重点还是多亏了始皇帝统一这天下,不再诸侯国并立,不然这种质子之事,本就很难厘清。

    不过问题就出在随着时间推移,赵氏渐渐式微,而恶来的五世孙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欢心,封于秦,重点是让非子接管了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这是秦国获封的根源。按理来说有了封邑,非子未必会愿意屈从当个小宗,所以很可能拥有了自己的氏。

    后世有些人甚以为然。

    就是啊,哪有堂堂秦国的国君,以别家国的国号为氏的。

    就算是真的氏赵,也得改掉改掉。

    虽然那齐国的国君氏姜,但至少没有个国家叫姜国呀

    便算是非子不愿意抛弃原有的姓氏,没有改氏,秦国国君真如记载中那样嬴姓赵氏,那非子之后的其他秦国国君应当也是赵氏才对。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部史书记载了秦国王室其他人氏赵。从没听说过有人叫秦孝公赵渠梁,叫秦惠文王赵驷的。

    当然,赵荡听起来,好像是比嬴荡好听的,但问题人家也不称嬴荡啊。

    此刻尚在赵国国都的小始皇帝默默抬起了头。

    方才他已然被数不清的赵国孩童讥笑地唤着赵政赵政,他只当没有听见。

    为了避难稍减锋芒,他同母亲于赵国躲藏之时,确实不敢暴露真名姓。

    否则早就被愤怒的赵国人逼死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