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55. 办学 那也不能把他们撵出去。(第2/3页)

    人找得着,他想去哪儿去哪儿。百官知道他从宫外回来了,有事就来禀报。

    堵住刘彻去路的不是三公九卿,而是平日里很少入宫的五经博士。

    官学创办头一年很混乱,不是少了这个就是短了那个,不是你和他打架,就是他和他父亲不对付,不能同窗等等。第二年走上正轨,学生留宿,用饭就寝方面又有问题,不是皇帝外甥嫌饭菜不好,就是公卿之子嫌褥子硬。

    经过几年摸索,五经博士经验丰富,认为到秋可广招生。倘若天子同意,学校就得提前准备。五经博士担心皇帝跑去甘泉住到深秋再回来,只能趁着三伏天来临前定下此事。

    刘彻早年不缺人才,近年有点青黄不接,丞相年迈,九卿有一半人过了或年近不惑。选中的人才不可能上来就担当重任,最少得培养年。如果近两年不选新人,年后这些人极有可能一半病重,一半已经去世。

    四十出头听起来很年轻,可刘彻的父亲、先帝刘启,有皇家太医精心伺候,也没撑到半百。

    刘彻荒唐事没少干,但他分得清孰轻孰重,儿子哭闹也不能把五经博士晾在一旁。

    何况小孩没闹。

    刘彻抱着儿子回到殿内,令五经博士大胆说出他的想法。

    五经博士以前对世家子弟没有偏见,他自己本就出身世家。自打接收官学,他无比厌恶十岁左右的世家子,懂得不多,偏偏又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不是刁钻古怪气哭博士,就是调皮捣蛋累晕博士。五经博士强烈建议,入学年龄提到十八岁,不拘家世出身。

    刘彻“朕记得学校十八岁以下的学子占近一半”

    “一大半。”因为有这些混账小子,学校很多时候乌烟瘴气。五经博士想起来就头疼,脸上也不由自主流露出来。

    刘彻看到他眉头紧锁,挑了挑眉,不知为何突然想到公孙敬声。那个小子好像说,他在他们班算顶好的了。

    小混蛋都是顶好的,其他人得是什么德行。

    “那也不能把他们撵出去。”

    以前没有官学,像公孙敬声,跟堂、表兄弟姊妹去家学。

    公孙家女孩子也读书,为了明理,不给家族招来灾难。然而选儿媳的时候盯着家世,又不看人品了。

    卫孺目不识丁,只因妹妹成了宠妃,刘彻试着跟公孙家提一下,公孙贺父母没有犹豫就同意了。从来没有考虑过,帝王为何看上年龄小的卫子夫,卫少儿都有人跟她私通,就算那人最后跑了,可能还不知道霍去病的存在,唯独没人追求长姊卫孺。

    公孙贺父母给出的解释,卫孺以前在平阳侯府,婚事无法自己做主,拖成大龄,乃平阳侯府失职。

    这话说得好像平阳侯府没有男奴一样。

    话说回来,公孙家孩子多,没有因为公孙敬声去了官学就解散家族办的私学。但很多人以前请师傅在家教,去了官学后,这些老师就另谋差事了。

    五经博士“那就留他们一年”

    刘彻揉揉额角“一年就可以出来谋生了十二三岁的少年,你叫他们做什么到朕身边当个郎官”

    五经博士心说也不是不可。

    桑弘羊入宫时好像是十二三岁。

    长平侯到陛下跟前也未满十五岁。

    刘彻“不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人。”

    “父皇,你们在说什么啊”小孩好奇,“我怎么听不懂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