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5.希望书院(第3/5页)

    祖为百姓谋福祉的期望,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听了他的解释,哥舒道“说得好。”

    这与其他的书院不同,没有任何阶级思想,免钱入学。

    “少年强,则国强。”

    庭渊早就将现代的汉语拼音和常用字编著成册,让大家可以快速提升自己识字的能力,做到快速扫盲。

    其中也离不开哥舒的大力支持。

    学院是他们一同承建的,他也希望能够从中选拔出不错的苗子,将来能够入朝为官,真正为百姓谋福祉,而非像现在这样,教育资源被贵族垄断。

    他与庭渊虽是不同教育下的产物,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期许,庭渊的理念与他不谋而合,这也是两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好朋友。

    庭渊决定承办学堂,广收学子,是因为发生在杏儿弟弟身上的事情。

    她弟弟八岁还没启蒙,附近学堂根本不愿意收,杏儿带着弟弟去了多个学院,都被拒绝。

    庭渊了解到学堂有不成文的规定,超过七岁未曾启蒙的学生,一律不收。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识字,家里穷拿不出钱,没学堂收,过了年纪即便是有钱了,学堂也不会招收,错过了读书的机会,就等于被判了死罪,这辈子都很难跨越阶级。

    这条规定的背后,其实是社会需要底层劳动力,如果他们都能向上,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那这些贵族,他们能压榨谁,奴役谁又能掌控谁

    从前女君时代,教育平等,百花齐放时,贵族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如今权利重新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不会再想回到女君存在的时代。

    庭渊建学堂时,也曾考虑过这种问题,若是触及了上层贵族的利益,必然要被当成靶子,到时候他的日子不好过。

    哥舒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告诉他,只管按照自己想的做,剩下的一切由他处理。

    庭渊不知道哥舒是什么来头,但他选择相信,即便没有哥舒支持,他也要建。

    二月学院正式建成,教书先生也是哥舒琎尧安排的,庭渊不知这些教书先生是什么人,但他能从他们的谈吐中感受到,这些人学识必定不凡。

    学院开学前,哥舒给他们做了引荐。

    这些来学院教书的先生,都是哥舒早年结识的好友,他们多数家境清贫,科举没能拿到好的名次,这些人非常尊敬哥舒。

    哥舒早年备考与他们在京中相识,多年来一直不曾断联。

    他们不愿与权贵为伍,虽清贫,却有骨气,如今哥舒给他们工作,让他们教书育人,也不算淹没了一身的才华。

    庭渊越发觉得哥舒来头不小,但他窥探不透,哥舒从不说,他的这群朋友也不愿说起哥舒的身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庭渊有,哥舒也有。

    学院顺利开学,吃住学院全包,由庭渊出钱,但不白给他们这个机会,得与学院签订条约,学成后,无论将来如何,需双倍偿还学院培养他们花销的资金。

    哥舒知道,这条约对君子有用,小人无用。

    庭渊并不在乎这些,他相信多数人都是君子,将来必会偿还,即便不还,学到了知识,也能教育好下一代。

    他并不看当下的利益,看的是长远的将来。

    杏儿负责给从未受过教育的孩子启蒙,是学院里唯一一位女先生。

    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