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06.第 106 章 先种地!(第4/4页)

    升到五十级只能将粮食的产量提高五成,而粮种的等级想要再往上提高就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了。

    所以李长安还需要种地的百姓平均等级提高,只要百姓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三十级,那粮食产量还能再往上提高三成。

    当然提高粮种的等级和提高百姓的平均等级成本肯定不一样,不过如果算上在教百姓种地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顺便教他们识字,再顺便教他们一点要知恩图报,李娘子滴水之恩他们要涌泉相报,这就很值得了。

    “农校要扩招,今明两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地。”李长安道,想了一下又加上了一句。

    “然后可以再修一修襄阳城的城墙,就业岗位收纳流民。”

    张九龄此时才发出疑问“修襄阳城的城墙”

    对李长安口中所说的就业岗位收纳流民这些话,张九龄经过这数年的相处已经知道了什么意思。

    从前朝隋朝时期天下的流民问题就很严重,一直到本朝,流民问题依然很严重。这些流民宁可不分土地也不愿意承担税赋,很是让官府头疼。

    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人能想出好办法让流民自愿加入户籍,直到李长安在漳县大兴土木,不用徭役而是改为雇佣工人以后,漳县的流民才纷纷又有了身份做工需要户籍证明,做工的工钱远高于每年缴纳的税赋,利大于弊,流民自然就愿意拥有户籍了。

    这个方法唯一的要求就是官府需要有足够的钱给工人开工钱,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江陵这五年的积累富得流油,库房里堆满了粮食和铜钱,足够支撑几个大型工程实施了。

    只是张九龄不太明白李长安为什么要修襄阳城的城墙。

    在张九龄看来应当拿钱在山南东道境内兴修水利,防止未来几年有洪涝灾害才合适。

    修城墙襄阳城位于大唐腹地,若是敌人都达到了襄阳,岂不是说明洛阳长安都沦陷了

    如今国力尚盛,这怎么可能呢。

    李长安却只是幽幽叹息了一声“防患于未然嘛而且上年已经下了大雨,今年应当不会再有洪涝雪灾了。”

    毕竟万一李隆基有个什么骚操作,洛阳真守不住了,那就真得守襄阳了。虽说李长安觉得洛阳在她手中经营几年就能变成她的洛阳,可大唐毕竟还是李隆基的大唐,李隆基脑子一抽还真不一定能弄出什么事来,毕竟历史上他的脑子就是那么抽。

    方案一就是守住洛阳,两都守住一都,她名正言顺在洛阳举旗收复天下。方案二,若是洛阳守不住,那就守襄阳,再伺机光复两京,只是这样战线就不得不被拉得更长了。

    至于今年没有大雨大雪,李长安还真不是乱说。

    沈初牌天气预报告诉她天宝元年,是冬无冰。

    张九龄听着李长安语气坚定,也就没有再说什么,毕竟他是辅佐李长安,到底还是李长安说了算。

    “再招募郡兵,剿匪。先招收五千郡兵,而后再招几万的临时兵”李长安又提了一项。

    如今府兵制已经废除了,募兵制实行,监察使虽然不能如节度使那么光明正大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可借着剿匪的名头招募几千郡兵再加上一两万不在编内的临时兵也不算僭越。

    “临时兵”张九龄又听到一个他不明白的新词。

    李长安理直气壮“这部分人不用上报朝廷,因为临时兵只是我们目前需要剿灭的盗匪过多,郡中原有的军队不够用所以临时花钱招募的将士,并不是正式的将士。”

    张九龄看着李长安,眼神中满是迷茫。

    招兵还有临时兵一说吗

    或许是李长安太过理直气壮,所以最后张九龄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应了下来。

    该说的事情都说完了,李长安这才离开贺知章的府邸,张九龄没有离开,他是来拜访老友,自然要好好畅聊一番。

    在旁人看来,只是喜欢和诗人交朋友的寿安公主来拜访诗坛名宿贺知章,却恰好碰上贺知章招待旧友,所以没过多长时间就识趣离开了,而张九龄,与老友相聚,则是从早待到晚,一直到宵禁之前半个时辰,才离开贺知章府上。

    这个旁人,特指小心眼的李林甫派来跟踪张九龄的人,直到张九龄返回驿馆,此人才不再尾随张九龄,三绕两绕,身影没入平康坊右相府中。

    张九龄并没有在长安待多长时间,他的旧友除了一个贺知章,其他的老友都被贬到了地方上,长安中的新面孔都是李林甫提拔上来的人,张九龄看着便心生厌恶。

    李隆基也没有再召张九龄入宫,只是给张九龄赐下了流水一样的赏赐来表示看重。

    第三天,张九龄就带着新的任命离开了长安城,连一件赏赐都没有带走,依旧是一人一马一书童。

    李隆基得知后也只是叹了口气,吩咐人将那些赏赐送到襄阳监察使府。

    二月末,李白请求辞官云游天下,圣人应允,赐金放还。

    李长安沈初与贺知章商量了一番,打算办一个宴席为李白送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