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24.第 24 章 盛世最后一位宰相(第2/5页)

    家了,也不知道这些年他的儿女孙辈们都还好不好。

    他的老家在岭南,家人都在老家,路途遥远,一别数年,也不知死前还有没有机会再享受天伦之乐。

    想到这里,张九龄心里不免升起思乡之情,再看向李长安,方才反应过来自己面前的这位小公主才六岁,还是个都不到开蒙年纪的孩子呢。

    “老夫险些忘了公主还只是个孩子想必也不知道老夫到底写过什么诗。”

    李长安嘀咕“我倒是知道几首,只是我觉得张先生最好的诗现在还没有被先生写出来呢。”

    “要不然先生暂时先欠着,等先生写出来了最好的那首诗到时候再提字赠给我可好”李长安狡黠道。

    接着这个由头她这几年还可以多和张九龄书信往来几回,一回生二回熟的,互相多写几次信关系不就好了吗。

    李瑛和武惠妃都觉得好的名师她也想要呢。

    “公主真是”张九龄无可奈何,想要说她两句却还碍于礼数不能直说。

    “罢了,欠一副字就欠一副字吧。”

    若是一月之前,张九龄必定不会如此草率答应,必定会思虑再三想想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可如今他已经被贬作荆州长史,一个养老的清闲官职,他自己年纪又大了,再无起复的可能。糟老头子一个,哪里值得大唐公主算计呢,答应也就答应了。

    张九龄捋着胡须“日后归日后,今日若是公主能说出一句老夫写过的诗来,老夫就今日也为公主提一副字。”

    倒是有点考察小辈的意思。

    毕竟这是位好为人师到都敢指导李隆基做事的狠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李长安已经想到了她想要的字,“先生曾赠与李少府的赠别诗。”

    张九龄哭笑不得“赠别诗乃是赠予离去之人,今日是我要离开长安,按理该是你赠我赠别诗才对。”

    李长安赖皮地摊摊手,仗着自己年纪小“我才六岁。”

    指望六岁的孩子写诗赠别吗

    张九龄没办法,只能笑着认栽,让书童磨墨,在桌上铺上一张上好的宣城纸,提笔挥墨,写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写着写着,他自己才品出一点意味来。

    日后他在荆州,李长安在长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岂不是他默认了以后还会和李长安交往吗

    真是怪了,他已经是个被打发出长安的糟老头子了,这位名义上属于武惠妃的小公主为何要这样为他费心思呢。

    写完了这一副字之后,李长安却还厚着脸皮赖着不走。

    “其实我有两位老师,他们也很仰慕张老。”李长安搓着手,眼巴巴的看着张九龄。

    张九龄“”

    这怎么还连吃带拿的

    “公主还没到开蒙的年纪吧,何来的两位老师”张九龄疑惑询问。

    李长安得意道“我天资聪颖,开蒙早。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我习字的老师颜真卿;另一位是叫我读书的老师,沈初,他们都很仰慕张老。”

    “你竟是跟着颜真卿习字。”张九龄命家仆拿来两本书,递给李长安,“这是老夫的诗集。”

    李长安厚着脸皮把两本书的封面翻开“还请张老签个名字。”

    连书都送了,签两个名字也没什么,张九龄提着笔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沈初是何人他写过何诗老夫好像未曾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