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节(第3/5页)

    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

    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

    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01,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

    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

    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

    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

    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

    慧”了02。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

    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

    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03,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

    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

    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

    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

    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

    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

    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

    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

    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往来,宴会时都得奏乐

    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

    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

    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

    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工,

    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

    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

    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剌、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

    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

    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

    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0。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

    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

    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