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第2/5页)
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07。但
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
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08。照近人的研
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
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
“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
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
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
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
“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09,
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
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
辩”,他自己也觉得的10;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
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11。孟子有东汉
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
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
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
;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
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
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
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
候,他还在改定大这。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
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
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
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
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
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
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
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
从此盛行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