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己亥年各方势力盘点(第2/2页)

    汉阳投奔陈友谅。

    是年,玉珍遣使进贡于天完,徐寿辉拜玉珍为骠骑卫军、陇蜀行省左丞相。

    直到辛丑年(西1361)春,明玉珍才彻底消灭在四川的残余蒙古军郎革歹、赵资部。十月,自称陇蜀王,谥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一说明玉珍1358年已取成都,非。

    三、蒙古:

    1、朝廷:

    目前当权者为“贤臣”太平,但他不附皇后奇氏,反对“内禅”,因此招到后党反对。目前蒙古朝廷内帝后两党交锋激烈。

    2、勃罗帖木儿:

    春,大败红巾军关先生部。屯大同,窥测太原。

    3、察罕帖木儿:

    五月,察罕帖木儿开始调兵遣将进攻汴梁。自率大军次虎牢,遣兵南道出汴南,略归、亳、陈、蔡诸州;北道出汴东,发战船沿黄河,水陆并下,略曹州(今山东菏泽)以南,据黄陵渡(今河南兰考东)。又调陕西兵,出函关,过虎牢;山西兵出太行,逾黄河,会师汴梁城下,夺取其外城。察罕帖木儿自屯杏花营(在汴梁城西),指挥各路军环城而垒,把汴梁围得水泄不通。刘福通起义军屡次出战皆败,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形势十分危急。八月,城中食将尽,察罕帖木儿与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关保等将商议,分门而攻。入夜,元军登城,破关而入,刘福通与数百骑护送宋主韩林儿自东门夺围而遁,元军俘获皇后及起义军家属数万,宋政权官员五千余人。元军夺取汴梁后,起义军失去河南,察罕帖木儿势力大振,朝廷以功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于是,察罕帖木儿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乃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谋大举以复山东”。主要基地为冀宁路(太原)。

    、东吴(张士诚):

    前年张士诚投降蒙古,被封为太尉后,他就一面割据一方,一面对蒙古虚与委蛇,多次运粮到大都。目前居隆平府(苏州),领地“北至徐州、南至绍兴”。

    春,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李文忠攻重镇诸暨州。张士诚遣将攻江阴,被守将吴良打得大败而去。秋,攻常州,一度让城内急缺粮食,但最后又败。

    次年元月,攻击大宋朝廷,夺取淮上大部分州县。

    方国珍、陈友定及蒙古其他地方势力等从略。

    ——

    注:

    南朝三大将相继阵亡时间为:

    楠木左卫门尉正成,1336年阵亡于凑川。

    北田大纳言显家,1337年阵亡于和泉石津。

    新田左义贞,1338年阵亡于越前藤岛城附近。

    均为2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小说中提到“藤光秀为南朝溃卒”。查本年前后九州方面南朝失败的战役,或许是肝付家余党胡麻崎城榆井家和志布志城大姶良家。正平十二年(西1357),北朝日向守护田山直显军彻底消灭两家,清除了日向的南朝势力。然而旋即在次年被南朝镇西府驱逐出九州岛。

    同年,南朝方镇西(将军)府在大保原合战中取得了对少贰-大友联合军的决定性胜利,从而确立了南朝方在九州岛的优势地位。

    本来南朝方重要将领大多已在130年前阵亡,幕府方面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幕府内部旋即就因政见不同发生了以将军足利尊氏及其亲信高师直兄弟为一方,将军之弟直义和将军之子直冬(同时也是直义养子)为一方的大内讧,史称“观应扰乱”。这样就使南北朝之争变成了三国大战。

    这次内讧最终以保守派直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但幕府也因此元气大伤,原来忠于幕府的各地封建领主割据一方,尾大不掉,全国彻底陷入封建混战。

    而南朝镇西大将军怀良亲王在菊池、阿苏等忠臣辅佐下,却乘此良机,主动介入武家内斗,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南朝控制九州岛后,一度似乎中兴有望。于是采取利用幕府内部在斗争中失败的武将和地位受到威胁的领主不断反正的机会,来打击幕府。但这些“反正者”本身投靠南朝,也是权宜之计(如细川赖之等),因此最终并不能改变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