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72章 老区的现状(第2/3页)

    家湾、泥湾、杨家村、吴家老屋、天星桥等五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接近八千人。

    这也是英桥镇乃至红都市对大丰的贫困没有任何办法的原因。这样的村落,移民是不可能的,开路进来,庞大的费用,却又不是一个县级市可以承受得了的。

    在村口,在村中长者以及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敲锣打鼓,迎接着聂振邦一行的到来。

    在聂振邦的旁边,左侧是宋州市的彭世凡和欧阳立明,右侧是红都市的市委书记林阿满。

    林阿满在旁边面带微笑,向聂振邦介绍道:“聂书记,这是大丰村的村支书杨喜华同志,和村长廖秋生同志。”

    大丰村的支书,年约五十多岁,朴实的面孔,皮肤黝黑。手掌上厚实的茧子,这是一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廖秋生的年纪,和杨喜华差不多。

    聂振邦微笑着,走了上去,不光是和大丰村的村干部握手,一路下来,还和大丰村的不少村民们握手,并挥手打着招呼。

    在聂振邦的提议之下,一行人,前往大丰村的村委。

    大丰村的村委,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青砖黑瓦。在当时,绝对算是十分大气的房子,在建国之后,进行土改,这房子,是没收的地主财产。

    经过一番改造。就成为了村委办公的场所。

    在房子两端,墙壁上,正中心,还有用水泥浇筑的五角星,红漆斑驳。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沿着墙边,则是一些具有六七十年代的标语。虽然很多都掉漆了,看不清楚了,但是,上联下窜,还是可以看出来标语的意思。

    几条木制的椅子,破旧的办公桌,这就是大丰村委的会议室。聂振邦一行,并没有那么正式的就坐。而是将凳子挪开了,围绕成一个圈,中间,烧着炭火。省市领导,陪同就坐。在聂振邦的身边,则是大丰的支书和村长。

    在众人前面,几条方凳上,摆放着果盘,里面,放着瓜子花生、糖果和桔子。

    聂振邦转头看着大丰的村长廖秋生,微笑着道:“老廖,咱们大丰,今年的收成如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此时此刻,聂振邦的表情很和气。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在座的人,并没有因为聂振邦的年龄而有任何的轻视,在红江省,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清楚,聂书记的威信,在红江省,在现在,那绝对是说一不二的。

    聂书记的询问,看似是在唠家常一样,但是,却在无形之中让红都市让英桥镇的领导都紧张起来,生怕廖秋生稍不注意说出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语。

    但是,当着聂振邦的面,所有人,却又不敢说什么。只能用眼神去提醒廖秋生。

    廖秋生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些拘谨。五十多岁的人,坐在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人面前,廖秋生却是有些紧张。

    好在廖秋生的皮肤比较黑,看不出脸色有什么变化,顿了一下,廖秋生开口道:“收成还行。就是道路不好走,进出太困难了。山里的孩子,上小学还好,上初中,就只能去英桥读住学。山里的山货出不去,山外的东西进不来。曰子过得下去,但是,钱没有多少。”

    廖秋生的话语,让英桥镇的领导,面色一沉,这个老廖,说话太耿直了,怎么能当着聂书记的面说这样的话语。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聂振邦却是没有任何的生气,也没有任何的情绪变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