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五回 航空工业部(第2/4页)

    为人们提供了快速、经济、安全、舒适的运输工具,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全社会的工作效率,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密切了世界各国的交往。在工农业生产方面,飞机提供了多方面的作业和服务,在地质勘探、资源调查、大地测量、国土规划、海上石油开采、高空吊装、救护联络,以及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有,反正在场领导们纷纷点头,看似很满意小强的介绍,下面有同志窃窃私语,意思是没想到飞机有这么多重要作用。

    其实历史上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我们对飞机的需求还只是停留在国防上,希望能够保卫我国的领空,仅此而已。

    小强这回给在座所有人清晰地勾勒出飞机应用的广阔前景,一下子把“工业之花”的定义抛了出来。令与会同志们立即明白了航空工业的极端重要性。

    小强接着说道:

    “在经济贸易方面,飞机是一种消耗材料、能源较少而价值较高的高附加价值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往往把它作为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支柱。

    航空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各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它视为对国家建设起带动作用的高技术的战略产业,给予高度重视,重点加以发展。

    回顾旧中国,从一九一○年清政府在北都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一九四九年,将近四十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部门的航空工业。这表现在:

    第一,旧中国实际使用的飞机,不论军用还是民用,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购买,而不能由国内制造提供;

    第二,旧中国没有支持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因此,即使制造了少量的飞机,也只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其他重要部件、成品,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起落架、座舱仪表设备,以及重要原材料等,都不能自给,而必须仰赖于外国;

    第三,旧中国航空研究试验设施简陋,缺乏起码的手段,因而不具备研究、设计、试验较高水平新机的能力;

    第四,旧中国政治,战祸频发,尽管有一批受过航空工程教育的人材,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

    一言以蔽之,旧中国制造航空产品的基础十分微薄,基本上是从属于帝国主义和为他们推销商品的附庸。

    这是旧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必然结果。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机滥炸、搬迁流离,以及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设备损失,工厂残破瓦解,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点微薄基础也所剩无几了。”

    小强说完这些,看大家有的已经拿笔纪录了起来。心下有些惶恐,自己这吊书袋子的话有啥好记录的啊。可是,也不能读书读半截就不读了吧,于是他看看总理,见总理对他微笑着点点头,于是他继续照着自己的记忆说下去:

    “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我们中国人很早就重视航空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航空事业进行了积极准备。

    远在一九二四年,中国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在苏联政府的援助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和军事飞机学校,并且选送学员到苏联学习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