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倒忙(上)(第1/5页)

    “皇上,您瞧着这事儿……”

    翁同禾穿着猞猁皮的马褂,躬身跟在光绪皇帝的身后,在颐和园水边亦步亦趋的走着。眼观鼻鼻观心,看也不看在光绪周围跟着伺候的太监宫女们一眼,一副有德老臣的模样。

    光绪仍然是那副样子,风一吹就能吹跑也似的瘦瘦身子。背着手垂着脑袋,像是萎了半截儿的豆芽菜。满清努尔哈赤家族从建州开始的血统,经过两百多年的延续,已经脆弱而混浊,再没有了当年纵横关外的风采。

    颐和园内,一片萧瑟的秋景。浩淼水面,只有半塘残荷,还在苦苦支撑。水面泛着青黑的颜色,秋风一过,一圈圈水波缓缓漾开。

    光绪已经穿上了滩羊皮的袍子,外面再加上裘皮马褂,元青色的绸面。这么多衣服加在他身上,更显得他加倍的消瘦。他的脸色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泛着的都是灰黄的色彩。血色淡得几乎都看不见了。只是在目光当中,偶尔才有一种病态般燃烧的火焰一闪。

    他低低的咳嗽儿了一声,摆摆手,跟着他的领班太监发出了呼哧的声音,十几个太监宫女一起躬身又退了远一些儿。光绪这才转过头来,看着身后这个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有时光绪还称为“师相”的一脸严刚的老人。

    光绪目光一闪,多了一丝温情:“老师,你这猞猁皮的褂子,赐了您有十几年了吧,都毛了边儿啦,今年只怕更寒一些,朕……当学生的,再送您件新的吧。”

    翁同禾眼圈微微一红,还是稳住了声音:“皇上,只要您振作,就算老臣穿百家讷衣,身上也暖烘烘的。”

    光绪淡淡一笑,转回了头:“振作?……朕也念着啊。大清时报那个谭书生,最近写的东洋曰本明治皇帝的传略,还有东洋曰本尊王攘夷开化历史,朕都瞧着呢……咱们从春秋就有的大义,结果给海东倭人学了去,还学得这么好!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可惜咱们都忘记了……”

    翁同禾一看是话缝儿,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远远退开,完全听不到他们对话的太监宫女们。压低了声音:“皇上要振作,眼下就是有机会!再不能容我们错过了!”

    他像是再咬钢嚼铁一般,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似乎是从心口里面蹦出来的:“……满朝上下,再没有人料到徐一凡以一个不尴不尬的名义,老佛爷亲拣的荣禄压在上面,朝鲜更有开化党倭人作乱之时。他还能在旋不容踵的时间当中,练出一支强兵,雷霆一般平息了朝鲜的暴乱!节略老臣都已经细看,几天当中,他纵横来去数百里,整个朝鲜,从曰本到倭人,都莫可谁何!这八千精锐,也是见过血,上过阵的虎贲!”

    光绪不动声色,只是立住了脚步,静静的听着。

    “……最妙的是,这徐一凡不是有根基的人,不是老佛爷使出来的人,反而处处遭到老佛爷的忌惮!要不是立下大功,现在更名动天下,早就给裁撤了这支别出心裁的禁卫军了。既然不能明来,接着就是暗逼。李鸿章两万多军队入朝,这样大的调动,朝廷听之任之,也未尝没有利用李鸿章逼垮徐一凡的心思。数万久练淮军对八千新成之军,徐一凡这个三等子爵兵部侍郎钦差大臣对李鸿章这个一等伯爵协办大学士北洋钦差大臣……怎么看都是强弱悬殊,更别说李鸿章久历官场多年,已经是国之重臣,势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