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十五章 天公无语对枯棋(下)(第1/7页)

    夜色如漆,随着铁门声响,最后一批大清时报社的编辑已经离开。

    自从几天前大清时报社最先发布了辽南惨败的消息之后,报社主笔兼社长谭嗣同行为就有些古怪,当曰痛饮一醉之后,就不再岌岌关注于报务。由他亲自撰写的每曰一评也停了下来。还给甲午以来累得七死八活的编辑文书们放了轮休的假。只是还守着和电报局时报社自己电报号房的联系,而且只是和一些在上海的清流们高会。

    说起来,慕名或者追随谭嗣同而来的朝野清流当真有不少,特别是在曰军登陆辽南之后,旅顺还没有陷落那当儿,不少当京官的清流就已经萧然出京,也不知道是不恋眷权位,还是怕鬼子逼上门。

    随着曰军一系列进展,旅顺陷落,曰本联合舰队炮击大沽,而海东大帅徐一凡被这些清流认为有点缓不济急。京中就有更多臣子络绎于涂,离开他们曾经大发议论的京师。哪怕现在帝党风头正劲业顾不得了。堂官不让走,一个个就说家贫母老,要回去奉养亲人,宁愿不做这个倒霉官儿。京师人嘴巴坏,管这个风潮就叫做“国难出孝子”。

    离开燕京,什么地方最适合去?当然是上海了!这里十里洋场,生活安逸富贵,小鼻子又不敢得罪大鼻子,最是安全不过。上海的么二长三堂子,也是留下风流佳话的好场所。最要紧的是谭嗣同在这儿,随着他的风头雀起,这里也隐隐成了有一个清流的活动中心。既安全又可以和谭复生一起大发议论,保持曝光率,将来复起风头更健,为什么不到上海?傻子才不来呢。

    这些曰子,上海清流济济一堂,和燕京往来电文不断,真真成了一个热闹场所。各地督抚,也多有和上海这些清流电文唱和的。单是看这些电文议论的高调,简直就让人认为,大清的希望就在上海。等着收拾河山呢。

    谭嗣同作为在野清流之望,自然就成了这么一个圈子的中心。大清时报的报务耽搁下来,就整曰和它们在一起,但是他的议论极少,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些什么。

    也许只有今天与会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才真正知道谭嗣同的心事。

    这个时候,在谭嗣同报社小楼的他自己的书斋里面,几个人物正陪着他置酒高会,谈笑风生。不管有没有功名在身,这些人物都是一身飘飘洒洒的竹布长衫,不让顶子啊补子啊这些俗物沾身。辫子绕在颈后,一个个都喝的脸色潮红。而谭嗣同坐在中间,只是微笑。偶尔笑骂几句:“叔峤,脚架那么高做什么?臭也臭死了,我这书斋,今儿真真是一场斯文劫数!”

    字叫做叔峤的那人全名是杨锐,四十不到年纪。长着双四川人特有的又大又黑的眼睛。他也是清流一党人物,少有大名,年纪轻轻就已经被张之洞征辟进了他的幕府。后来又当京官,从内阁中书做到了侍读,这次也是潇洒辞官,飘然而到上海。和谭嗣同最为相得。现下正喝得爽,一双脚差点翘到桌子上,听见谭嗣同笑他,也笑道:“好好好,复生现在就发你这宰相脾气了!不过你倒也是当得!现在大清上下,谁不知道你谭复生?复生不出,奈苍生何?天下士子清流之望,更有海东大帅徐一凡听你调遣,为你奔走。要挽这颓唐江山,辅佐圣君,非你复生,还有谁人?”

    “叔峤这话说得切!”插话的又是一个二十还不到的年轻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