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62章 388科学研究计划(第4/4页)

    对惠特尔的毕业论文中提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不感兴趣。直到35年,他才获得了一个银行家组成的商行的资助。37年,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第一台涡喷发动机。

    此时英国皇家空军才开始对之资助。并签了合约。但因为长期辛劳,惠特尔的身体状况已经变得很糟糕了。加上第一台发动机一直不稳定,无法持续正常运转。即使第二台发动机也是仅仅稳定工作了两个小时就解体了。陆续的所有的合作者都离他而去,惠特尔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一直关注他动向的孟享大喜,通过3月份就安排在他身边学习的两名华夏留学生的牵线搭桥,邀请他到华夏来研究,并免费替他治疗身体。此时情绪最低落的惠特尔只是稍稍犹豫就答应了。

    正是由于惠特尔的加入,航空发动机的编制才一下子扩大到了三百多人,毕竟此时华夏的大学生稀缺的很,一共才十几万人。各行各业都缺人才。孟享的388计划也缺少人才使得一些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比如,光学实验室的激光项目,此时还无人研究,孟享记得的那个王大衍此时正在英国留学,学习应用光学。孟享也不愿意及早打断他的成长轨迹。此时的光学实验室只是在龚祖同的带领下消化吸收着那个威廉送来的一些光学玻璃的技术资料。

    计算机项目也是同样刚搭起框架,有刚到特区不久的华罗庚来主持这个新的项目。但他手底下此时仅有十几个,而且都是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知识。而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在数学研究中心编写着他的论文。

    倒不如王淦昌领导的核能研究所人多,国内由于条件缺乏,研究数学和理论物理的人才很多,吴有训领导的物理实验中心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才使得核能实验室很快组建了起来。

    388计划进行的很不顺利与国内的人才缺乏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几个尖端人才也不管用,需要下边金字塔式的科技人才基础把顶尖的人才托起来,他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孟享也在为此夯实着基础。除了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外,特区内新成立的大学毕竟师资缺乏,最快的方式就是吸取别人的经验。孟享的留学计划不断在扩大,到现在为止已经资助了一万名学生和学者去国外学习和深造了。即使是388计划中涉及的人也随时可以去国外进行深造,毕竟此时国外的科技更全面,对华夏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封锁。

    这些人或者两年或者三年,每年都是一千大洋。为此,孟享每年都要拿出一千万来资助这些人来学习和生活。而在39年还有近万名学生和学者又将迈出国门去留学深造。

    他们去的国家,孟享不会傻乎乎的都集中到美国,以免出现一种声音的论调。

    曰本和苏俄是坚决不去的,那都是危险的地方。

    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都是学生们留学的地方,只要避开那些战乱之国问题不大。二战的阴影虽然笼罩,但对于华夏的学生却是没有太大影响。相反趁此机会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接触到那些科学界大牛的机会。

    即使二战爆发后,孟享依旧不会停止派遣学生去学习,二战是华夏赶超世界强国的良好机会。

    这些留学的费用,孟享卖上一艘战列舰就全有了,然不似中央政斧那般拮据。

    但孟享还想着在国外开展一些产业,一是为了赚些钱,二是为了让留学生们有个落脚之所,把他们团结起来。